“虽然从某种角度讲一幅照片只是显示了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景象,但在另一方面它所表现的内涵却不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多罗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介绍了对风景进行分析的方法,也讨论了计划和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将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这些风景要素及其特质并将其转化为成功的构图。这里我小心地使用了“成功”一词,这里只是指在旁观者眼中最基本的成功构图。我在这里献给大家的是我自己学过的一些课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表达自己的构想。
下面的部分更多地侧重于摄影技术方面,但既不是针对老资格的摄影师,也不是初学者的必修课,这里主要是讨论运用一些基本知识进行艺术构图,也可能是针对另一种摄影的风格,大自然的真实记录。
六、怎样才是成功的构图?
“现实中有很丰富的摄影素材,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某一场景中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即简化,问题是我们总能剔除应该舍弃的部分吗?当我们在拍摄时我们必须很清楚我们的目的,有时候我们已经感觉拍到了佳作,但我们还要继续拍摄。我们必须避免那种没有很好的思考,“咔嚓”一声拍完走人的浮噪,结果是废片一大堆,那只能使我们的记忆混乱,浑浑噩噩。”――布勒松(Henri Cartier ? Bresson)
让我们从学习构图的概念开始,构图是艺术家对一幅景象的诠译,是他/她对这一景象产生兴趣受之鼓舞并想把它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方式。构图是一个整体――是一种通过巧妙安排能够使观众产生反响的景象元素的组合。因此,判断一幅构图是否成功的第一个准则是它有没有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并导致了情感的反响,更进一步的标准是那种情感反应是否正是作者意图所在。
一幅照片,不论其大小、版式(横幅还是竖幅)、所用设备及技术,都是一个场景的一部分并且是从诸多景象中分离出来的,从这一点来看,照片就是一个独立构图的整体,若这种画面被从原来的场景中分离出来后增加了视觉冲击力,那么这就是成功的构图,如果并不吸引人,便不能算是成功。因此成功构图的第二个标准在于其作为自身独特风格的整体是否具有吸引人的能力,成功的构图不需要用文字说明它是从哪个场景中分离出来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简化,正如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所说:“一幅照片通常只是被观看,而很少被深入观察。”一旦某些最富有趣味性的景物元素被确定,那就要考虑在构图中如何安排它们,构图必需尽可能简化以使观者能够第一眼就把目光指向作者想要他们看的或者是想要他们体验的事物。请注意,构图的简化并不是指只能包含尽量少的景物元素,而是指尽可能减少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例如:一幅画面可能包含这样一个被摄主体,其背景是一片几百棵树的林子,只要树木的形态是统一的,便不会分散对主体的注意力,构图中的元素必须相互衬托加强,或者最最起码不能相互干扰,一定不能是相互分散注意力。
简化概念的一个延伸――重心,若构图中包含许多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元素,观者看图时并不一定是对各个元素逐个扫视,而是被这些元素及其特质(如线条、曲线、色彩、色调等等)引导至一个或几个最具吸引力的趣味中心。成功的摄影师会在其画面构图中确定一个隐含的重心并用它来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七、指导方针、规则和技巧
“没有好的规则,只有好的照片。”――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几十年来,人们曾多次尝试寻找一种美学的通用标准,从“黄金分割”到“风水”,从质数到非波纳契数列(一种整数数列,其中每数等于前面两数之和),对于成功的画面构图来说并没有固定的速成的规则,而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是指导方针和拍摄技术,这些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运用构图规则来帮助你在大量实拍的照片中选取较成功构图,并依靠拍摄者多年的实践经验。
被最广泛地应用的指导方针便是“三分法则”,按照这一法则,被安排在3X3格子(九宫格)交叉点上的景物元素能使画面表现得较为有力,并对确定画面的重心很有帮助。
另一种常用的技巧是“引导线”,在画面中确定一条引导线指向画面的趣味中心。当用斜线/对角线作为引导线时可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并使画面更为有力,普通的实践是让这些引导线与画框交叉,交叉于一角更为适宜,这样可使它们一眼可见。(译者注:但有些画家认为美术构图忌交叉线始于边角。)
上图这幅照片对我来说非常成功,太阳的位置与“三分法则”相符,树影形成的斜线直指太阳,没有这些引导线,上部的许多树木将使画面构图显得混乱并分散观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