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意大利美术:17世纪,意大利美术虽然逐渐失掉了它在盛期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的光辉历史仍然吸引着众多异邦的美术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大利美术家仍然对欧洲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拉齐兄弟及其流派:1585年左右,卡拉齐兄弟在波伦亚创建了欧洲最初的美术学院,从此美术教育开始摆脱传统上那种师傅带徒弟的作法,走上了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理论和技能的道路。这样的方式,深深影响着美术的发展,以后那些更有势力的美术学院的作用,就是明证。阿尼巴尔?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在卡拉齐兄弟中最为著名,成就也最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美术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盛期文艺复兴大师。他最优秀的作品,是为罗马宏大的法尔耐塞宫大厅绘制的大型装饰壁画。卡拉齐融合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长处,创造出颇具个人特色的风格,把充满生动古典神话形象的世界,带到一种优美、华丽、轻快、丰富,但又不乏和谐的境地。阿尼巴尔?卡拉齐在风景画发展史上,也是一位不容忽略的人物。《逃亡埃及》(约1604)这幅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风景画,构图严谨、形象清晰,具有庄重之感,开创了深受欢迎的“理想风景画”的道路。后来,不同追求的众多画家都从他的创作中获得启示。倾心古典理想的普桑发展了他优美严谨的一面;巴洛克绘画的代表柯尔托纳则把他错觉性的手法当成楷模。
卡拉瓦乔: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Caravaggio,1571--16l0)是那个时代最大胆的画家。在狂放不羁的一生中,他以新颖的态度和手法创作的作品,深深影响了17世纪的画家。同其它意大利画家一样,卡拉瓦乔在绘画题材上没有什么变化,主要是为教会创作宗教画,但在处理传统题材时,他抛弃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确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召唤圣马太》(约1597--1599)就是一幅鲜明体现卡拉瓦乔处理宗教题材的态度和手法的著名作品。其它作品还有《使徒马太和天使》、《基督下葬》等。

巴洛克: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圆顶他的两位助手维尼奥拉和波尔塔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则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卡拉齐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但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鲁本斯,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美术家和贝尼尼:在意大利,力图通过反宗教改革运动再造天主教会、重振昔日雄风的罗马教廷和天主教头面人物,都把美术看成宣扬教会伟大、激发信徒热情的有力手段。在他们的倡导下,富丽雄伟、激情洋溢、气势辉煌的巴洛克美术得到蓬勃的发展,成为当时美术的主流。圭尔奇诺(Guercino,1591--1666)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本名乔凡尼?佛朗切斯柯?巴尔比埃利,他的代表作《黎明女神》(1621--1623),描绘了与雷尼同名作品一样的情景,但效果上却有很大不同,浩大的空间,强烈的动势,与建筑混合造成的错觉,给人们展示着一个与古典的宁静明晰世界有别的天地。继续发挥圭尔奇诺这种风格特点,把巴洛克绘画推向极致的画家,有巴洛克美术全盛期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柯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l596--1669)。巴洛克美术那种混合绘画、建筑、雕塑等不同门类,形成综合的视觉效果的要求,最适合大型的建筑装饰壁画,柯尔托纳的特点和成就正是反映在壁画创作中。推举意大利巴洛克美本的首席,就是雕塑家、建筑家贝尼尼(GianlorenzoBernini,1598--1680)。这位深受教会领袖赏识的美术家,是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意人利最伟大的雕塑家和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建筑家,同时也是一位能文擅画的人物,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他那件用纯熟技巧雕成的名作《大卫》(1623)。其它作品还有《阿波罗达芙娜》等。

17世纪法国美术:17世纪的法国,历来在法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在这个时期,法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跃居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国。当时倡导的文艺是那种崇尚理性、强调规范、追求完美与庄严的古典文艺,一大批具有古典风范的巨匠和杰作涌现出来,成为法国人的骄傲。这个时代法国美术的主导倾向就是古典倾向,此外还有其它倾向。
17世纪上半叶法国美术:17世纪上半叶,法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是勒南三兄弟和乔治?德?拉图尔。他们更多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北方传统、尤其是布吕盖尔传统的影响。在当时的美术家中,卡拉瓦乔的艺术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勒南兄弟中,以老二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约1593--1648)的成就最为突出。路易?勒南擅长表现低层农民的生活,艺术上具有法国人特有的清醒和节制的优点。在《农民一家》(约1640)和《农民用餐》(1642)等作品中,写实性的表现、朴实的画法与庄重的气息融汇在一起,于自然亲切之中,展示了普通人的尊严;源于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稳定构图中的人物形象。
古典风范的代表普珊和洛兰:17世纪法国美术主导倾向和卓越成就,在普珊和洛兰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首次使法国古典主义美术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普珊(Nicolas Poussin,1593/1594--1665),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普珊敬仰古人的成就,服赝拉斐尔等盛期文艺复兴大师,一生以此为楷模,不倦地追求那种完美境界。为了获得古典式严谨、明确、和谐的构图和造型,学者型的普珊格外重视理性思考,强调素描的重要作用。凡是推重古典风范的画家,都把创作“重大题材”的历史画视为最神圣的使命,普珊创作于成熟时期的《台阶上的圣家族》(1648)和《阿尔卡迪牧人》(约1655)等作品,均体现了他庄严优美的风格和对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在画艺臻于完善之际,普珊也把精力放在创作理想风景画上。普珊对纪念性的追求,对坚实结构的探索,对理性的重视,为现代绘画先驱者塞尚树立起一个光辉样板。克洛德?洛兰(Claude Lorraine,1600--1682)则把全部心血投入理想风景画的创作。理想风景画可以说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并在后来的意大利画家卡拉齐等人笔下得到确立,但要说到使它真正发扬光大,成为具有深刻内含和诗意的独立品种,不得不归功于普珊和洛兰。他把体验运用在创作上,绘制出一批抒情色彩浓重的优美风景画。《乌利西斯把克莉赛丝交还其父》(1644)就是他的典型之作。洛兰的理想风景画深刻地影响着后人的趣味。
路易十四治下的美术:路易十四宠信的勒布朗(Charles Lebrun,l619--90)并非一流画家,但他在提倡古典主义、左右社会趣味、确立学院派教育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无疑对法国美术的走向有相当影响。在美术学院普桑派与鲁本斯派之争中,他支持前者,推崇古典美术和拉斐尔,从而使学院的种种规范成为金科玉律,被一代代人延袭下去。勒布朗的作品,往往流露出追求表面效果的特点。路易十四喜欢能显示其权威和气派的高贵华丽的事物,这种趣味也影响着另一些美术家。里戈(Hyacinthe Rigaud,1659--1743)就是其中一位。在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也活跃着一批雕塑家。席拉尔东(Frncois Girardon,1628--1715)热衷于追求优美的古典风格,其代表作是《受宁英照料的阿波罗》(1666)。与席拉尔东形成对照的另一位雕塑家皮热(Pierre Puget,1620--1694),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和热情,可以说是法国巴洛克的典型之作。《克罗托纳的米罗》(1683,以扭曲的动态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气氛,艺术上颇为成功。路易十四为了显示自身的伟大,张扬法国的光荣,最为突出的、影响也最为巨大的一项艺术事业,就是于17世纪60年代初,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开始建造的西方最庞大、最辉煌的宫殿建筑群--凡尔赛宫。众多的建筑师、园艺设计家、画家、雕塑家被召集来从事这项工作。勒沃(Louis Le Vau,l612--1670)及其继任者阿杜安--芒撒尔(Jules Hardouin-Mansart,1648--1708),还有勒诺特(Andre Le Notre,l613--1670)是凡尔赛宫主要的设计者。凡尔赛宫由宫殿、花园、放射状大道等组成,整体布局严谨,讲究均衡,种种几何形组成错落有致而又秩序井然的景观,显得气势辉煌,壮丽华贵,成为后人模仿的宫殿建筑范例。

17世纪西班牙美术:16世纪末叶,西班牙开始衰落,到了17世纪,它的政治、经济形势呈现出一种日幕西山之态,但在文艺领域则是一派辉煌灿烂的动人景象。塞万提斯笔下那位削瘦的骑士和他的仆人的不朽形象从这时走向世界,罗朴?德?维加和卡尔德隆的戏剧在各地上演,画坛上则挺立起在西班牙美术史上闪耀着光彩的人物。西班牙17世纪第一位杰出画家里贝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的成长过程中,深深受到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启示,把卡拉瓦乔的明暗法运用在自己笔触放肆、色彩强烈有力的绘画中,形成了个人的特点。里贝拉最富盛名的作品是《圣巴托罗谬的殉难》(约1639)。里贝拉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显得盎然有生气,同时又不乏庄重之感。在他的《跋脚少年》(1664)这件描绘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物形象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到这种特点。他笔下这个生活在苦难中而又保持着乐天态度的少年形象是令人难忘的。喜欢描绘下层人生活,也是西班牙文艺的一个传统。与里贝拉充满活力和气势的风格形成对照的是苏巴朗(Francisco Zurbaran,l598--1664)宁静的风格。塞维利亚是诞生大画家的地方,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委拉斯贵之(Diego Rodriquez de Silvay Velasquez,1599--1660)就是在这儿降生并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委拉斯贵之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冷静的观察力和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委拉斯贵之创作范围是广泛的,他在历史画、宗教画、风景画、女人体画等方面郡留下了动人的作品。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宫娥》《玛格丽特公主肖像》等。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在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斗争中,南方地区并没有像北方那样彻底摆脱西班牙控制,该地区与西班牙妥协后,称为佛兰德斯,也就是现在的比利时。仍然受到西班牙和天主教势力影响的佛兰德斯,其美术具有鲜明的巴洛克特征。在佛兰德斯没有形成其它欧洲地区美术界群星争辉、不同美术家各领风骚的局面,当地美术家全都被一位高高在上的王者遮住了身影,这位王者就是鲁本斯。如果说意大利人贝尼尼是巴洛克雕塑的最大代表,那么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就是巴洛克绘画的最伟大代表。鲁本斯不同于意大利巴洛克画家,他基本上从事架上绘画,很少创作大型壁画,但在相对小型的画面上,他却获得了极为生动、极富戏剧性的效果,那慑人的力量并不亚于宏大的天顶壁画。色彩是鲁本斯最有力的造型语言,他深深懂得色彩的对比和组合具有何等魅力,鲁本斯的华美艺术给他赢来了巨大声誉。鲁本斯充满活力和热情,气势磅礴的画艺对后代的浪漫主义美术家极有吸引力。代表作品有《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和历史画《阿马松之战》等。
17世纪荷兰美术:在这块17世纪欧洲最自由开明的土地上,新兴的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资产阶级的要求和趣味,决定着荷兰美术这一黄金时代的独特面貌。贴近当代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流行起来,成为荷兰美术的主要体裁。阿姆斯特丹、哈莱姆、德尔夫特、马得勒支、莱顿等城市涌现出一大批画家,他们的创作构成了丰富多彩的17世纪荷兰美术全景。当时荷兰画家之多,大约只有15世纪的意大利能与之相比。
肖像画家哈尔斯:荷兰绘画三大师之一的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1/1585--1666) 在为当时的荷兰人留下他们生动的形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专门从事深受荷兰人欢迎的肖像画创作。哈尔斯喜欢生动活泼的效果,力求在动态中自然地展示人物的特征,捕捉他们瞬间的神态,为此他运用了在当时极其大胆奔放的笔法,即迅速有力摆上画面的笔触塑造出一个个如生的形象。《吉卜赛女郎》(约1628)是他的画法和风格的鲜明例证。与文艺复兴盛行的庄重的肖像画不同,他选取富于表现力的刹那间嬉笑神情来描绘,速写式的轻快笔触,活灵活现地点染出一位性格爽朗、欢快俏皮的吉卜赛女人形象,观众仿佛能听到她的笑声。他自由的画法,可以与多年后的印象主义者相比美。
伦勃朗:伦勃朗(Van Rijn RembrandtHarmense,1609--1669)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从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荷兰画家。代表作为群像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夜巡》(1642)等。
风俗画家和维米尔:在荷兰这种描绘日常生活场面的绘画非常受人喜爱,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画家,其中以德尔夫特城的风俗画家成就最为突出。尽管风俗画再现了不同的生活场景,但它最偏爱的题材还是宁静的家庭生活。霍赫(Pieter de Hooch或Hoogh,1629--1684)最著名的作品是《庭院》(1658)这幅画,以精确细腻的刻画展示了荷兰妇女的家庭生活。特尔鲍赫(Gerard Terborch,1617--81)也是再现安逸室内生活的能手。特尔鲍赫的最佳作品,主要是在他定居代芬特尔后绘制的。他特别擅长描绘丝绸等织物,表现它们特殊的光泽和质感。他以精细的笔法,津津有味地描绘室内农饰华丽的妇女和陪伴着她们的男子,为后人留下富裕荷兰人生活一个侧面的写照。维米尔短暂的一生留下35幅油画作品,内中有不少精美之作。从他50年代的宗教题材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尚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之后,受哈尔斯的艺术影响,采用了深重背景的强烈明暗对比画法,喜欢用阔大笔触,造型刚劲有力,虽画宗教题材,但画中人物形象、服饰和环境均为荷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时已显露出作为一个风俗画家艺术特色。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的绝大部分绘画内容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多以当地殷实的家庭妇女为主体形象,刻意描绘充满阳光的室内陈设、环境与人物活动,往往采用平面透视,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深度,通常画两个套间,室内的悬挂和摆设,反映出代尔夫特地区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以及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代表作品《倒牛奶的女仆》、《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荷兰人对绘画的喜爱已成为一种嗜好,不论家境贫富,必置数幅油画悬挂室内,作为美化装饰。为适应市场和购画者审美需求,维米尔的画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尤其对光的运用十分重视,他摆脱了伦勃朗式的聚光画法,他喜欢使画面的室内充满阳光,并使光线洒落得和谐匀称,使各种织物陈设更显得热情华美。他常把画中人置于窗前,即使人物带有强烈的明暗对比,又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种“窗边人物”的处理成了维米尔风俗画的一个特色。维米尔不仅是风俗画大师,也是优秀的风景画家,从不多的风景创作中,可见他热爱生活和崇敬大自然的情感。
风景画家:一大批风景画家不断努力,荷兰风景画得到蓬勃发展。像其它体裁的画家一样,这些画家各有其擅长的领域,每个人往往守住他那受欢迎的题材,在这个范围内反复挖掘。我们知道,在17世纪从事理想风景画创作的法国画家和意大利画家,都是在画室中凭记忆或速写稿绘制风景画的。荷兰的风景画家,尽管更忠实地表现自然的本来面目,但也是在画室中从事创作的,真正面对实景写生创作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戈延(Jan van Goyen,l596--1656)是第一代风景画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表现江河景色。他的名作《乡村景色》(约1645),真实地再现了荷兰的自然风貌。云天占据着大部分画面,压得很低的视平线把观众与河边景象拉近了,这种构图方式,成为荷兰风景画中常见的手法。荷兰风景画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首推勒依斯达尔(Jacobvan Ruisdael,1628/1629--1682)和他的学生霍贝玛(Meyndert Hobbema,1638--1709)。

静物画家:作为独立的绘画品种,静物画是在17世纪才确立和流行起来的。早在古罗马出现过静物画,17世纪的许多画家仍然很少从事静物创作,只有荷兰情况不同。由于热爱家庭生活的荷兰人对与此相关的物品感兴趣,促使不少荷兰画家投人静物画创作,从而使这个绘画体裁在美术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卡夫(Willem Kaif,l619--1693)或许是荷兰静物画家中最杰出的人物。卡夫的作品以善于用光布色著称,整体上更加概括单纯,从某种程度上,仿佛综合了伦勃朗和维米尔的一些特点。

罗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申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罗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於《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罗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罗可可建筑很重视内部的装饰,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喜爱模仿贝壳、钻石、植物等自然流畅的弧形曲线来雕饰家俱、墙壁、天花板、门窗,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表现出华丽优雅的气派。罗可可风格的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如威尼斯、罗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於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

法国罗可可美术:随着法国上层发生的这种变化,社会的风尚转变了,对生活环境和文艺的要求也转变了。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建筑及其装饰上,接着波及到绘画、雕塑和其它领域。鲍夫朗(Germain Boffrand,1667--1754),是一位充分体现这种新变化的建筑家。在创造优美、轻巧、生动的路易十五时代风格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巴黎苏必兹府作的内部装饰(1734--1740)把罗可可风格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晶莹的水晶枝形吊灯、纤巧的家具、轻淡娇艳的色彩、盘旋的曲线纹样装饰和落地大窗,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创造出优雅迷人的总体效果。华多(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画家,也是罗可可美术最卓越的代表。华多以轻巧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尽力渲染一种如梦似幻的气氛,用来烘托那些动作优雅的情侣,十分生动地奏出了一曲“爱之梦”,但甜美中仍然有种淡淡的忧郁气息。正是华多作品经常透露出的这种欢乐短暂、“夕阳无限好”的韵味,使他超越了其它罗可可美术家,避免了浅薄的感觉。油画《热尔桑画店招牌》(1721),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他的卓越技巧。最典型的罗可可画家是布歇(Francois Boucher,l703--1770)。他的作品反映了罗可可美术的基本特征。 弗拉戈纳(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是法国罗可可美术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最能代表他柔媚画风的作品是《秋千》(1766)。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设计资源...
↓↓↓
白嫖福利 | 限时领取
摹客超级版会员(价值1250元)解锁摹客协作、摹客RP、摹客DT所有功能。
公众号主页发送 “激活” 免费获取 激活码
↓↓↓
公众号主页发送 “字体” 获取 全套可商用字体包...
↓↓↓
公众号主页发送 “vi” 获取 500个著名品牌vi设计手册...
标签:西方美术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