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术:20世纪是信息时代,可以用“信息爆炸”来形容这个时代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集团性国际冲突的一次次激化、冷战的态度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对全球性问题和未来问题进行思考。各种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断激发出新的观念,并对社会产生强大冲击力。上述种种因素对20世纪西方艺术形形色色的“主义”和“运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0世纪西方艺术最大的特点,一是对传统的借鉴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而更具世界;二是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更趋密切,例如,美术创作借鉴了电影和摄影手法,借鉴了文学中的意识流,试图把音乐的抽象性移植到绘画中等等,这些都明显地带有实验性。在美术内部,各种形式也相互借鉴、融合,以致一些传统的分类和观念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为20世纪各种艺术倾向打下了基础。但18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艺术家已属于20世纪的年轻一代,他们不再同情世纪末的情趣。20世纪西方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强调个性和内省反思是社会的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的立足点。“反传统”成为这个世纪艺术的主流。各种“主义”和“运动”就是由所谓前卫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发动的。他们的创作更深地卷入到艺术家的个人世界之中,更强烈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因此20世纪西方艺术更倾向多样化,更具多变性和主观随意性。
表现主义:20世纪西方艺术的基本面貌可以概括为情绪表现、构成反艺术、潜意识、模拟等类型,也可以归纳为抽象和表现这两个相互对峙的倾向,或许在这两极之间还可以增添第三个倾向,即抽象表现的倾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三个倾向已具雏形,这就是当时引导潮流的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旨在表达情感体验和精神价值,而不在乎记录视觉印象。20世纪头十年,在莱茵河两边形成了不同的表现主义势力范围,其中心分别在世界文化之都巴黎、德国北部的德累斯顿和南部的慕尼黑,其核心团体依次是野兽派、桥社和青骑士。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美术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多表现疾病、死亡、性爱等主题,早期油画《病孩》、《在灵床旁》、《母亲之死》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回忆。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作品是《呐喊》(1893)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惧。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与法国的野兽派相比,德国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而法国人相对而言较为理性,他们更关心绘画的形式结构。德国表现主义最典型的代表可归纳为两个团体,一个是1905年创于德累斯顿的桥社,另一个是1911年从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派生出来的青骑士。
野兽派:20世纪初到一次大战爆发,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云集巴黎,形成了一些自觉的前卫派艺术运动,野兽派是其中的第一个。1905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龙中,马蒂斯、德兰、弗拉曼克等画家的作品同展于一室,他们强烈的色彩、过度的变形引起了评论家沃克塞勒的批评,他称他们为“一群野兽”,野兽派由此得名。虽然野兽派没有明确的纲领,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用色鲜明强烈,笔触突出有力,对构图、题材、形体的处理带主观随意性,画面大多具有装饰性等。从1905年起,野兽主义已成为一种受到尊重的风格,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被视为当然的领袖,代表作为《带绿色条纹的肖像》(1905)。大约在1909年到1910年,两幅巨型油画《音乐》和《舞蹈》标志着马蒂斯早期创作的顶峰。
桥社:桥社是由在德累斯顿学习建筑的四个学生组建的,这是一个松散的年轻画家团体,为首的有基希纳、黑克尔等人。不久后参加桥社活动的重要画家还有诺尔德。桥社画家热衷于木刻和石版画显然是受到了蒙克的影响。桥社画家中数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最有才气,他的作品最具有力度。如《艺术家与他的模特》(1909)一画。
青骑士:除了德累斯顿和柏林以外,慕尼黑也是德国主要的艺术中心。l911年在这里产生了青骑士团体。这是由定居慕尼黑的俄国人康定斯基和另外两个年轻的德国画家马克和麦克共同创立的。与桥社艺术家不同,青骑士画家没有形成共同的风格,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信念:追求艺术中的精神。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用抽象的抒情语言给这种内在精神以可见的形和色,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与桥社相比,青骑士更为开放,更具有国际化倾向。青骑士在l911年的展览,吸引了德劳内和亨利?卢梭以及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mold Schoenberg)等,在1912年的展览,又吸引了克利(Paul Klee,1879--1940)等艺术家参加。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是青骑士的精神领袖,他的一生对20世纪的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他非常熟悉欧洲各种思潮,对哲学、宗教、诗歌和音乐极感兴趣,他试图通过艺术把理性和非理性统一起来。他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一幅非具象的画,但这种画不是简单的图案或装饰。那么它应取什么样的形式,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为了创造一种独立的抽象的绘画语言,他探索各种艺术共同的精神基础,试验声音与色彩的等价物,希望实现一种既有生理作用又有心理作用的感觉形式,见《即兴30》(1913)。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1)和论文《论形式问题》(1911)已成为抽象艺术的重要文献。桥社和青骑士等德国表现主义的联合影响,与立体主义一起,成为20世纪艺术最持久的力量。
立体主义:从1907年到1914年,立体主义运动是视觉艺术中一场最彻底的革命,它的意义在于空间处理的新观念,它实际上是主宰20世纪艺术中抽象的和非具象的绘画流派的直接源泉。与表现主义风格的浪漫特性相比较,立体主义风格可以说是古典的和形式主义的。立体主义的起因是两个年轻画家毕加索和布拉克对塞尚画中发现的某些实验加以理性的研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亚维农少女》(1906--1907)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起点。这幅杰作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打破了传统透视这面镜子,创造了一种异质空间,使从不同视点同时观看对象成为可能。这幅画虽然包含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因素,但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代表作品还有《格尔尼卡》、《和平鸽》等。当年轻的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见到《亚维农少女》这幅画时,决定了自己一生要走的道路,而且他对塞尚作品所暗示的新观念的理解比毕加索更为完整。1908年夏天,布拉克和毕加索开始以风景画来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几何形式,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树林》(1908)就是其中一例。画中规则的自然形式如此显眼,以致批评家路易斯?沃克塞勒把这种风景画描述为由“小立方体”组成,立体主义由此得名。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共同努力把对绘画空间和形式的革新推向了合乎逻辑的结果。在毕加索的《弹曼陀林的女子》(1910)和布拉克的《曼陀林》(1909--1910)中,虽然人或物的形象仍依稀可见,但已开始消融到图画之中。一方面对形体多视点的分面处理具有“分析”的特点,另一方面形体扩散到周围空间,以致体积和空间形成连续的整体,又带有“综合”的倾向,这使人想到柏格森生命之流的概念和爱因斯坦对物体固体性的否定。至此空间已真正成为绘画的一个组成要素,布拉克和毕加索给空间以同样的色彩、肌理、实体感,如同物质对象一样。空间已不再是惰性的、消极的虚无,而是积极的、充实的实在。立体主义主要特征是,打散形体,再接几何图形将它们重新组合于画面上。因此,通常把这个时期的立体主义称为“分析立体主义”。1911年末,毕加索和布拉克已使立体主义面临戏剧性选择的时刻。为了与他们画中不断增加的抽象性抗衡,他们引进了一种新的补偿因素,如把客观物体本身引入画中,或添加一颗画得很逼真的钉子,或描摹的字迹,或有木纹的碎片,从而与画面主体形成不同的参照。由于这个时期的立体主义旨在将表现具象的物体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在一起,所以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如毕加索的《藤椅上的静物》(1912)。
立体主义运动:1917年卡恩韦勒开办了一个画廊,以后成为立体主义发展的中心。次年,在蒙马特成立了一个画家和诗人的团体,这个团体就是所谓的“洗衣船”集团。除了布拉克和毕加索先后加入的还有诗人和艺评家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画家胡安?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1881--195)、罗贝尔?德劳奈(Roben Delaunay,1885--1941)等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画家是莱热和德劳奈。莱热更关心当代生活的工艺技术方面,特别是机器,以及现代建筑、电影、戏剧和广告艺术。他认为机器不仅从审美上讲是人的最成功的创造,而且也是最有意义的创造。他的《林中裸体》(1901--1910)中,人体被简化为机器般圆管形状;他的另一幅作品《城市》(1919)也作如是处理,这种风格被称为机械立体主义。德劳奈以选择埃菲尔铁塔为题材而出名。他的《铁塔》(1910--1911)的特点在于把巴黎不同地区的房屋,不同时间的景象,同时收集到塔身之下和四周,而且改变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单调色彩。他早期的抽象绘画基本上是光的绘画,光是一切生命与能量的源泉,也是色彩的源泉。他认为色彩既是形式又是主题,注重对比色域的有节奏的相互作用。在1912年至1913年间,他画了一系列以色轮为基础的名为《圆盘》的油画。这些画可以称得上最早的完全非具象的绘画。德劳奈这种同时性和引进色彩的风格又称为奥弗斯立体主义。阿波利奈尔称奥弗斯主义在描绘新的结构时,不是根据来自视觉领域的因素,而是根据艺术家本人所创造的因素。这种作品给人一种纯粹的审美乐趣。立体主义雕塑始于1909年毕加索的青铜雕塑《女头像》,这件作品清楚地显示出与非洲土著作品的联系。属于立体主义风格的雕塑家还有亚历山大?阿尔奇片科(Alexander Archipenko,1887--1964)和雅克?利普契兹(Jacques Lipchitz,1891--1973)等人。他们发展了所谓的“负空间”,亦即以虚代实的“虚空间”。见阿尔奇片科的《坐着的妇人》(1916)。到1914年,立体主义已经为欧美前卫派艺术家所熟知了。
未来主义:未来主义发生在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当时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不堪忍受意大利历史的重负,他们目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同时又看到意大利政治文化的衰落,从而提出了激进的革命主张。为了寻找一种适合表现速度、动力、运动和时间过程的绘画语言,未来主义画家转向巴黎,他们起初采纳了修拉和西涅克的新印象主义,后来又找到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但未来主义,无论从目的还是效果上看,都不同于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者非常热衷于在观者和绘画之间,建立一种移情的一致性,“把观者置于图画的中心”,从这点上看,他们更接近于德国表现主义。1912年,未来主义者的作品在巴黎展出后,作为意大利地方性的未来主义一跃成为国际实验艺术的组成部分。未来主义艺术家把立体主义的几何学发明应用于他们的作品中,试图以运动的造型象征形式来表达速度这样的现代观念。未来主义绘画最常见的题材是机器,包括汽车、市内有轨电车和火车,同时也有许多表现人物或动物同时性运动的题材。贾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1881--1966)的《路灯--光的研究》(1909)是未来主义最早的实例之一。巴拉是意大利点彩派的倡导者,是博乔尼和塞韦里尼的老师。他的代表作品是《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博乔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的《街道进人房屋》(1911)是第一批成功的未来主义绘画之一。
巴黎派:在巴黎还有一些不属于任何流派的画家,他们各县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对20世纪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称他们为巴黎派。属巴黎派的画家有阿马德奥?莫迪格利亚尼(Amadeo Modigliani,1884--1920)、哈伊姆?苏蒂纳(Chaim Soutine,1894--1943)和莫里斯?郁特里罗(Mauhce Utrillo,1883--1955)等人。莫迪格利亚尼是生于意大利的犹太人,他画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夸张变形而拉长,有时含有一种极度的痛苦和画家对被画者的同情。把这种感伤情调推向高峰的是来自立陶宛的犹太人苏蒂纳。法国人郁特里罗的作品有一种冷漠、幽静的气氛,他一生都不变地用这种方法画巴黎风景。
构成主义和风格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美术可以概括为两大流派:抽象的和非具象的;非理性的和梦幻的。就前者而言,偏重形式方面,其观念最为激进、影响最为深远的运动是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而后者较偏重内容方面,其代表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破坏了传统的再现方法,给探索者留下了重要的启示,新的绘画应该是与可视世界物体无关的独立存在,它应当由发自心灵的完全抽象的形式构成。但是这种绘画的抽象与分析立体主义不同。分析立体主义所用的手法是,把客观物体分解为抽象或半抽象的形状,然后把这些形状重新组合起来。这种组合起来的抽象形式与原来的物体仍有联系,而新的绘画的抽象形式只涉及一般概念而非特定细节,因此它主要诉诸心灵,其次才是感觉。
构成主义: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 Malevich,1878--1935)吸收了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新风格,并进而发展了一种他在1913年称为至上主义的纯抽象绘画。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6)在莫斯科创作了第一件纯抽象的浮雕,这是一件由金属、玻璃和木材构成的作品,把立体主义拼贴美术的观念推向极至。代表性的作品是《第三国际纪念碑》。加博(Naum Gabo,1890--1977)和安东?佩夫斯纳(Anton Pevsner,1884--1962)兄弟俩也加入了塔特林和马列维奇及其在莫斯科追随者的行列,并从1920年共同起草发表《现实主义宣言》时起,成为这一运动的发言人。“构成主义”一词就出自那篇宣言。加博主张发展立体主义对空间的关切和未来主义对运动的注意。他认为艺术只能由空间和时间构成,艺术品除了自己本身之外不应表现任何东西。构成主义者自称为艺术工程师,他们对现代的机器、批量产品、工艺技术,以及对塑料、钢材、玻璃等现代工业材料赞美不已。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政府反对构成主义激进的美学思想,许多构成主义者纷纷离开俄国,到国外继续发展他们的思想,并把这些思想传遍西方世界。
风格派:最纯粹的抽象运动是荷兰的风格派,它在观念意识上最强调精神方面。1917年风格派创于阿姆斯特丹,它的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等人。风格派的艺术观念有完备的思想体系,这就是荷兰的唯心主义哲学,强调节制、明晰、逻辑的理性传统和所谓的“新教的反偶像崇拜”。风格派相信有一种普遍的和谐存在于纯粹精神的领域之中,在那里没有冲突,没有物质世界的物体,甚至没有一切个别性。风格派绘画的造型手段被精减到线条、空间和色彩等组成要素。风格派不仅在绘画和雕塑中,而且在建筑和设计领域,都引导着一种抽象倾向,对后来的艺术有着持久的影响。在风格派艺术家中,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把客观的抽象艺术理论发展到极至的画家。由于1917年他在《风格》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风格派纲领性的文章《绘画中的新造型艺术》,并于1920年在法国发表了重要文章《论新造型主义》,所以风格派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运动。蒙德里安前期的绘画受野兽主义影响,当他接触到立体主义时,他的注意力转向了结构问题。他避免用曲线和斜线,只用垂直线和水平线,从而使他的立体主义风格迈向抽象,如《作品第十号:防波堤和大海》(1915)。特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1883--1931)是风格派卓越的活动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画家和设计师。1924年以后,由于他开始放弃垂直――水平公式,引进了斜线,导致蒙德里安离开了风格派。在1926年的风格派宣言中,凡?杜斯堡给自己的新起点取名为“基本要素主义”,强调斜的平面可以把惊奇、不稳定性和动势引人画中。风格派的思想充满生气、广为传播,以致由这种思想产生的艺术形成了一种国际风格。
包豪斯和20世纪上半期的现代建筑:
虽然纯抽象传统在俄国获得净化,但却是在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建筑学校得到有力宣传并达到规范化。包豪斯是由建筑师格罗皮马斯在1919年创立的,它的理想是艺术结合科技,创造集实用艺术和美术于一体的未来新建筑。许多著名艺术家被吸收到包豪斯,其中有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加博、克利等人,他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了进来。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尤其是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雕塑的几何形体和构图形式,对建筑和实用工艺品的设计有很大参考价值。包豪斯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搭配效果,发展了灵巧多样的非对称的构图手法,这对20世纪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四大建筑师,除了格罗皮马斯外,还有赖特、勒?柯布西耶和米斯?凡?德?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是使美国建筑从芝加哥学派过渡到现代建筑的桥梁,并使美国建筑成为20世纪欧洲建筑的楷模。
形而上画派: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和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都在第一次大战中来到巴黎,并都引起了阿波利奈尔的注意。1917年初,基里科与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Carlo Cana,1881--1966)结识,他们提出用“形而上绘画”称呼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画面把真实与非真实犹如缠绵的梦境融合在一起,所以称得上“形而上”。他们二人组成了形而上画派,加入他们的还有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等。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与抽象的、非具象的流派并行的是另一个非理性的、梦幻的流派,也以反对表现物质世界为基础。这个流派以夏加尔和德?基里科等人的梦幻类型创作为起点,在达达主义中呈现出强烈的反艺术特征,最后成为国际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达达主义:1916年,一批逃避战争来到中立国瑞士的青年会聚在伏尔泰酒店,建立了名为达达的艺术团体。达达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的主要创始人有德国的演员和剧作家巴尔和诗人许尔森贝克、法国艺术家阿尔普、罗马尼亚的诗人察拉和艺术家马塞尔?扬科等。“达达”是个杜撰的词,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达达主义攻击以往的文艺传统,包括20世纪初的试验性运动,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文艺的指导原则和美学观念。然而,在艺术方法上,达达主义者接受了未来主义的喧闹、立体主义的并置和任何艺术创造中都存在的偶然机遇。苏黎世达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让?阿尔普,他主张偶然机遇应当是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利用偶然事件是实现把无意识置于艺术之中的重要措施。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Andre Breton,1896--1966)领导的文学和艺术的运动。1924年,布勒东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集合到他周围的人大多是从前的达达主义者,他们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这个团体重视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心理学的方法。超现实主义运动具有开放性,它甚至把与它毫无关系,仅仅在风格或形象方面近似的当代艺术家列为超现实主义者,例如毕加索、布拉克、克莱、夏加尔,并在超现实主义刊物上登载他们的作品。除了上述艺术家外,布勒东还把迪尚、德?基里科、恩斯特、阿尔普、马松、曼?雷、皮卡比亚和米罗与超现实主义运动联系起来,后来又增加了唐吉、马格里特和达利。超现实主义画家有各不相同的背景,但他们在各自的艺术中都已具备运用幻想的经验。西班牙的胡安?米罗(Joan Miro,1893--1983),是最地道的超现实主义者。加入超现实主义行列的最后一位重要艺术家是西班牙的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l904--1988)。达利早年的创作起初受到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绘画的影响,后来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学会了把梦境原原本本地转移到画中。1929年他来到巴黎并立即参加了超现实主义的活动。《记忆的永恒》为其代表作。30年代,超现实主义支配了欧洲的文坛和画坛,二次大战期间,大多数超现实主义者都到美国避难,这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准备了温床。
社会现实主义:除了抽象和非具象、梦幻和非理性两大流派以外,大约在两次大战之间还存在着一股着眼于反映社会现实的潮流。这股潮流在各地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彼此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都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应。1930年在美国兴起了一个被称为社会现实主义的画派。就狭义而言,社会现实主义指的是揭露社会时弊的绘画,就广义而言,还包括反映美国一般生活和地方特征的风俗画,有的作品还带有某种批判性。这个画派发端于20世纪头10年描绘美国城市生活阴暗现实的垃圾箱派,并在30年代初受到墨西哥壁画家的鼓舞。社会现实主义这个名称颇具代表性,它可以引申为一种艺术类型,涵盖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这种艺术有的侧重于为政治服务或表现革命目的,有的倾向于为现代工业社会服务,为中下层人民服务,有的主张艺术家与工人阶级认同。这种艺术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包豪斯等20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观念,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在这种艺术类型中,富有代表性的是20年代与30年代出现的以里维拉、奥罗兹科和西凯罗斯为代表的墨西哥壁画运动。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以创作大型壁画著名,他创造了具有民族形式的墨西哥风格,重要的作品有为美国洛克菲勒中心所作的壁画《人类在十字路口上》和为墨西哥城国家宫作的壁画《墨西哥史诗》。何塞?克莱门特?奥罗兹科(Jose Clemente Orozco,1883--1949)早期受表现主义影响,1920年后创作壁画。他的画具有更强烈的墨西哥印第安传统。戴维?阿尔法罗?西凯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1896--1974)所创作的壁画,轮廓清晰,色彩鲜明,人物纷繁,富有趣味和情感,把现实主义与幻想或幻影掺合在一起,如《尖叫的回声》(1937)等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美术:20世纪西方文化、社会、政治领域中充满着标新立异的变化,特别从1945年起,西方世界经历了变革更为激烈的时代。就艺术而言,这种变革首先发生在纽约,后来扩散到欧洲其它几个大都市:如伦敦、罗马,此外还有东京。这些城市与纽约和巴黎共同培养了战后新的艺术运动。美国的现代艺术观念在20世纪初垃圾箱派艺术中已露端倪。1913年纽约举办的所谓“军械库展览会”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使美国人领略到了欧洲各国的现代艺术,动摇了他们传统的艺术观念。两次大战之间,美国出现了有影响的抽象艺术家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和美国突然全面卷入,促使美国与欧洲及世界其它地方联系急剧变化。而法国的陷落严重削弱了巴黎长期以来世界艺术之都的地位。欧洲原有的那些艺术团体,在战争中土崩瓦解,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美国,尤其是其中的超现实主义者,彻底改变了美国艺术以往的孤立状态。欧洲超现实主义流入美国,是继“军械库展览会”之后第二次影响最大的事件。从此美国艺术家信念中依靠自己感情和思想的倾向得到加强,美国艺术家不再单纯是从外国输入观念,而是也开始输出观念。到战争末期,在纽约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独立的画派,既具有国际影响,又表现出美国自己的特性。欧洲的艺术家,特别是法国的,他们的理论更注重把形象转化为精神概念,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学价值和古典教育背景之上的理性化意识。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首先从自己民族传统和以往大师的卵翼下挣脱出来,因此他们比美国人更有表达对传统反叛的意向。虽然美国和欧洲艺术家各有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抽象和反传统。直到1960年,在欧美,甚至日本,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抽象艺术和反传统意识。可以说,战后西方艺术起始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l)绘画:20世纪40年代,欧洲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艺术天才或新的运动。在战后的西方艺术之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纽约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纽约画派”,又叫做“行动绘画”,但这些名称都不够准确。实际上抽象表现主义是各种影响融合的结果,这些影响主要有超现实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等,只是艺术家们对这些不同影响各取所需罢了。不过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非具象性和基本上是表现主义的处理方法。在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宽泛的标题下,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人物。可以列为最早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是阿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l905--1948),代表作是1944年的《肝就是公鸡的冠子》、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l912--1956)是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以巨幅的“滴色”画(如《第一号》,1948)而获殊荣。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l904-- )也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艺术家。虽说他是个抽象表现主义者,但他的画却很少是完全抽象的。他经常选择传统的女性裸体题材,只是形象强烈变形。他的一系列《妇人》(1949--1954)是代表作,这些画有很强的形式感和饱满的感情色彩,具有凡?高式的精力充沛的风格。正当抽象绘画盛行之际,在欧洲画家中却有几个例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法国画家让?迪比费(Jean Dubuffet,l901--1985)。他是个多才多艺、最具复杂微妙个性的艺术家。他重新提出在绘画中表现人和人的世界。迪比费对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他的艺术观念,既明显不同于法国绘画传统,又有别于一般的艺术运动,而是试图把20世纪回归原始源泉的追求推向新的高峰。20世纪50年代后期,抽象表现主义开始丧失它的发展势头,60年代初出现了否定抽象表现主义的倾向,但新的绘画都保留了其中的一些因素和技术。(2)雕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雕塑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瑞士出生的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几位雕塑家之一。他的创作旨在把梦幻转化成雕塑。巴巴拉?新普沃思(Barbara Hepworth,l903--1975)属于第一批完全实现抽象的雕塑家。她的作品更接近于布兰库西和让?阿尔普的抽象有机雕塑和加博的构成主义。她的题为《波浪》(1943--1944)的作品为其代表作。(3)1960年以后的综合艺术:1960年左右,美术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生活方式的意象重新回到绘画中,由是产生了一种完全自由的气氛,似乎在艺术中什么东西都是可能的。绘画的实际状况比以往更具适应性。绘画和雕塑,或绘画与实物,或绘画与科学之间的壁垒破除了,以致摄影被广泛采用,丰富的联想被充分开发,视觉效果和色彩的物理关系成为艺术的主题。绘画发展超越了画布的限制,甚至超越了艺术实物的限制,而占有乃至创造出一个环境,人们可以看到黑暗的空间充满了光线,房间里堆放着日常生活中的废物,或充斥着熟悉的东西,不过从材料到比例都完全改变了。欧普美术是几何化非具象的艺术运动,其主要形式是绘画,以光幻象为手段,通过人的视觉器官的作用创造出强烈的视错觉。波普美术流行于英美,是很有影响的前卫艺术运动,它代表了对抽象表现主义那种非具象绘画类型的反叛,以干净的、硬边的精确画法为特征。波普美术作品的特点是全面反映大众文化的各个领域,从主题上看,它集中于商业化社会的日常的、平凡的东西,如热狗、馅饼、公路标志、滑稽画报、服装、罐头、包装盒和公众熟知的人物等。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又称照相现实主义,是波普艺术的分支。照相现实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追求各种几乎可以乱真的具象艺术。偶发艺术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于日本、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发展。这是一种演剧的形式,是由业余艺术家表演的抽象戏剧。其本质不是传统戏剧的情节性,而是运动中的视觉场面,通常还伴随着音响,有时还有气味。虽然偶发艺术是戏剧与舞蹈的混合而非戏剧与美术的结合,但是使其表演成为抽象的观念却来自美术,而且表演者是美术家而非演员。概念艺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其基本概念源于马塞尔?迪尚的思想: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即绘画或雕塑;有形的实物出自那种思想。这种艺术导致以观念取代实物、使艺术摆脱物质的艺术品。环境艺术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间,这种艺术的特点是,把一定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环境作为整个艺术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的建筑均造成了很大损害,40年代后年期欧洲建筑处于恢复时期,主要为了满足基本需要。但美国作为唯一从战争中获益的国家,战后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美国对西欧开展援助,以及技术进步,西欧以及日本战后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从50年代起到70年代后年期。欧美的建筑都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就是追求新功能、新技术和新形式。于是,各种功能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纷纷出现,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如雨后春笋,建筑师在高度和跨度上展开角逐。60--70年代西方建筑开始重视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强调建筑的人情味和内含的隐喻,有人称之为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