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
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在19世纪,不可抑制的工业化的强劲步伐,使西方社会发生迅速变化。资产阶级的要求和趣味,与贵族的要求和趣味交织在一起,通过学院教育和作品展览等方式,在美术领域内得到了强化。受到他们支持的保守倾向,借助古典美术的光辉成就,有意无意地阻挡着新生事物的成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家的努力,到了19世纪末叶,西方美术终于摆脱了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的束缚,开始踏上现代之路。
新古典主义美术:
大卫及其弟子:18世纪30--40年代,欧洲进行的大规模古迹挖掘,重又点燃起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浓厚兴趣,新古典主义的种子开始萌发。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日渐临近,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更加反感散发着浓重的、没落的贵族气息的罗可可美术,期待有更严肃更高尚的美术。在这种条件下,一股更雄劲的新古典主义之风,从欧洲的中心吹动起来。新古典主义宗师,法国画家大卫 (Ja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就是这种风格的创立者。他的代表作有《荷加斯三兄弟的宣誓》(1784)、气派辉煌的巨幅油画《加冕式》(1805--1807),写形传神的肖像画《莱卡米耶夫人像》(1800)。严谨写实手法表现的《马拉之死》。大卫门下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如画风甜美的席拉尔(Baron Francois-Pascal Gerard,1770--1837),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肖像画家,还有最著名的学生安格尔。
新古典主义的中坚安格尔: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席卷了法国,在整个文艺领域内驱赶着新古典主义势力。作为一种潮流,新古典主义成为保守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新古典主义绘画仍能在法国延续并焕发出光彩,主要靠的就是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他一生中,以高傲的固执态度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坚持捍卫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安格尔是一位不懈地致力于纯化造型语言的画家,不愧是新古典主义最后的伟大代表。《泉》(1856)是其代表作。还有《瓦平松浴女》、《大宫女》等。

浪漫主义美术:18世纪中叶,与提倡理性的启蒙精神相对应,在欧洲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纪的风气,从此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从18世纪下半叶起,它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头几十年,浪漫主义运动成为了席卷欧美的汹涌澎湃的文艺大潮。浪漫主义美术是一种强调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象和感情的美术。在许多方面,它同崇尚严谨的完美形式、追求理智与感情统一、再现普遍人性的古典美术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情况,使浪漫主义美术家在从事创造之际,往往借鉴非古典的传统。作为一种美术运动,浪漫主义迈出了近代美术的最初脚步,给后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浪漫主义先驱戈雅:经历过17世纪的辉煌后,西班牙美术界沉寂下来,直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达维特的同代人、奇才戈雅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沉寂的局面。戈雅(Francisco de Goyay Lucientes,1746--1828),他的肖像画《查理四世及其家人》(1800),笔法流畅、色彩绚丽、生动的近似漫画式的意味。他创作出一系列所谓的“黑色绘画”。大胆的想象、无拘无束的造型、主观的色彩,更直接地传达了他个人的感受,它们与现代绘画的距离已不遥远。戈雅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代浪漫主义者的深深敬佩。还有重要作品是《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1814)。
英国浪漫主义美术家:在英国,浪漫主义美术从18世纪下半叶就发展起来,并延续到19世纪。生于瑞士的英国美术家弗赛里(Henry Fuseli,1741--1825)的一些水彩和油画作品,已流露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但早期英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无疑要推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人类进人20世纪,他被公认为英国诗歌史上有数的伟大诗人之一,而且也被视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不拘成法,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和激情。这些寓意深刻的作品,表达一种神秘的、宗教的情绪,体现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如《善良天使与邪恶天使争夺孩子》(1795)。爱好大自然、歌颂大自然,是浪漫主义文艺的一大特征。这不单体现在英国大诗人华兹华斯等人身上,也体现在英国杰出的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和特纳(Joseph MaUord William Tuner,1775--1851)身上。
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音乐闪耀着极其夺目的光彩。相比之下,它的美术就逊色多了。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最优秀的一位。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是他心灵的写照,从他讲的“美术家不仅应当描绘眼前所见之物,而且应描绘心中所见之物”,不难看出浪漫主义者的典型态度。像一些德国浪漫主义文人一样,他迷恋于那些所谓“诗意盎然的景象”,如荒原、古寺、落日、月夜、森林等,这一切构成了他笔下具有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的绘画世界。这种爱好再加上对文学性的强调,无疑影响了他的成就。
法国的浪漫主义者和德拉克洛瓦:在法国这块土地上,浪漫主义的胜利和勃兴,是以极为激烈的形式体现的,它受到推崇古典文艺的人士的顽强抵抗。史家们津津乐道的欧那尼之战和德拉克洛瓦与安格尔的决斗,是这种事实的生动体现。在法国画坛,席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的绘画更鲜明地展示了浪漫新风。浪漫主义者,往往对充满动态活力的情景和异常的事物感兴趣,席里柯就是如此。他绘制了不少描写赛马的作品,就连他表现军事题材时,也选用骑兵军官来表现,着力渲染动荡紧张的气氛。从《骑兵军官》(1812)上可以窥到席里柯这类作品的面貌。席里柯的杰作,是那幅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宣言的巨画《梅杜萨之筏》(1819)。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他趣味广泛,对古典大师抱着尊敬的态度,但真正让他服的画家,是巴洛克大师鲁本斯。他艺术中华美的色彩、自由的构图、生动的气势,都与鲁本斯有相似之处。他创作了两件在艺坛引起轰动的杰作,这就是抗议土耳其暴行的《希阿岛上的屠杀》(1824)和取材于拜伦同名诗剧的《萨达纳巴尔之死》(1826)。浪漫主义的当代性,在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1830)上得到印证。这位美术家以充沛的激情,把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象征的形象和具体的人物一起在炮火纷飞的巴黎街头冲向前方,体现出革命不可阻挡的气势。在新的条件下,演化成德拉克洛瓦与安格尔的对抗。德拉克洛瓦大胆的探索精神,给法国一代又一代追求创新的美术家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们都从他身上汲取营养。浪漫主义的追求,似乎更适合用最自由的绘画来表现。不过,雕塑界也产生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名家。同《自由引导人民》构成双壁的巴黎凯旋门上著名浮雕《马赛曲》(1833一1836)的作者吕德(Francois Rude,1784--1855),以及被誉为“动物园中的米开朗琪罗”、擅长塑造猛兽的巴里(Antoine-Louis Barye,l795--1875),都是值得一提的浪漫主义雕塑家。
美国浪漫主义美术家:在大洋彼岸的新大陆,艺术的气氛远不如欧洲。不过到了19世纪,这种情况有了改变。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相呼应,美国也产生了一些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浪漫主义者。这时,用画笔捕捉美国的自然景观、传达心灵感受的一些美国风景画家出现了,他们被称为哈得逊河画派。在19世纪中叶,这批具有爱国精神的画家呕歌美国壮丽山河的绘画,深受美国人的喜爱,而它最初的代表科尔(Thomas Cole,l801--1848)就是他们之中最为优秀的一位。把这种宝贵的经验与自己的诗情和想象揉合起来,并运用从欧洲学来的技巧,创造出富于浪漫情调的壮观风景画。《哈德逊河清晨》(约1827)和《河套》(1836)等油画,典型地体现了他的风景画的特色。前景的广阔自然,在精微的光影对比和透视处理中,向远方渐渐隐退,令人有亲临之感。与科尔不同,另一位比他年轻的画家宾厄姆(George CalebBingham,l811--1879)生活在密苏里州,他把目光放在描绘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上。宾厄姆最著名的作品,要数《沿密苏里河顺流而下的皮毛商人》(1845),这幅描绘当地现实生活的风情画,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幻意味,不拘成法,感受独特,往往是这类画家的特点。
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在资本主义的欧洲,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大都市里集聚了众多人口,广大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落到少数人手中,贫富的悬殊令敏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难以忘怀,他们把目光转向身边发生的现象,把新的现实化成作品。他们如实地再现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使以往难于闯入文艺殿堂的现象涌了进来,扩展了文艺的地域。这批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写实主义的潮流。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不管是否具有民主的观念,大多用自己的作品,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表现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颂扬他们心灵中的美好东西。在19世纪中叶,写实主义美术普遍出现在欧洲等地,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的又一重要现象。
法国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库尔贝:到19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渐渐趋向没落。有识之士期待着真正“当代的”美术。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l819--1877)确信美术在本质上是当代的,美术家应当大胆直面人生,以清醒的态度反映当代的现实。他与浪漫主义者不同,否定想象的作用,那句名言“我从没见过天使,所以我不会画它”,鲜明地体现了这位写实主义者的强烈信念。代表作品《石工》(1849)近似照相的朴实作品,体现了库尔贝大胆的创造,无疑给绘画界吹送来一股强劲清新的空气。在这儿“真”胜过了“美”和“理想”。库尔贝创作范围广阔,在肖像画和风景画等领域内,他也有突出成就。把他笔下的波德莱尔、柏辽兹等大诗人、大音乐家的形象,与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塑造的帕格尼尼形象相比,就会在体味不同流派特色之余,感到他的人物更实在、更自然。库尔贝的卓越技巧,在风景画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他以强烈的自信,把厚重的色彩掷在画布上,生动地再现了自然的形态和气势,用画刀刮抹的色块,给他的风景画增加了一种格外有力的道劲感。面对着他的海景画,我们仿佛站在海边,能听到海浪的咆哮,感到冰冷的飞沫溅到脸上。
杜米埃、柯罗和米勒:杜米埃(Honore Daumier,l808--1879)是漫画大师,也是卓越的油画家和雕塑家。与库尔贝一样,他也坚信美术和美术家应当立足于当代现实。但与库尔贝不同,他的造型语言更具主观色彩、更为概括。在油画领域内,杜米埃创作出一系列非常富于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象塑造和色彩处理上,十分简洁生动。我们知道,漫画要求突出主要的特点,用寥寥儿笔抓住最具表现力的东西,给人鲜明的感觉,这种特征也体现在杜米埃的油画风格上。《三等车厢》(约1862)是他的油画名作。柯罗(Jean-BapU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是写实主义者画家。与库尔贝坚实有力的画风不同,柯罗的艺术手法轻快自然,具有恬淡的抒情气息。柯罗是作为风景画家和人物画家知名于性的,他笔下的世界也都来自现实。《莫特枫丹的回忆》(1864)就是他这类风景画的一个范例。《蓝衣妇人》(1874)等人物画,都是他成功的作品。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l814--1875)是一位擅长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米勒的艺术,就像法国农民一样,具有质朴无华的特色。在他那单纯朴素的画面中,蕴含着真正的美和诗意。尽管他笔下的农民大多衣饰简朴、粗手笨脚,但却永远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的名作有《晚钟》、《拾穗者》(1857)。

巴比松画派:与米勒,也与柯罗关系密切的一批风景画家,生活和工作在巴黎东南方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专心描绘平凡的法国乡村风景,这批风景画家被称为巴比松派。尽管他们的作品各有特色,但从总体上说,都力图忠实再现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强调户外生动自然的效果。从某种意义来讲,后来的印象主义风景画家就继承和发扬了他们开拓的事业。巴比松画派的领袖是卢梭(Theodore Rousseau,l812--1867),他认真研究分析自然的真正形态,用阔大的笔触和厚涂的色彩,描绘着自然的面貌,它的种种细节、空气、光线等。卢梭的作品具有一种静态的纪念性效果,显得庄严有力,他的名作《巴比松附近的橡树》(1852)。另一位颇有特色的巴比松画派代表是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1817--1878)。在巴比松画家中,他是最接近印象主义画家的一位。他的画法比卢梭轻快,也比卢梭更注重光色的效果,曾有人批评过他的作品仅仅是印象,从这一点也不难体会到他作品的风采。他运用直接写生的方式,这使他能捕捉到自然的生动面貌。水天关系和大气氛围是他喜爱再现的,《奥特沃地方的高拜尔磨坊》(1857)向人们提供了他风格的特点和动人范例。莫奈就深受他的启发,而他也尽力支持过印象主义者的探索。
法国以外的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美术在东欧等地也得到发展,涌现出一些在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其中俄国的一些画家,在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写实主义作品。成立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巡回展览画派,集聚起俄国写实主义美术的佼佼者,在俄国美术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克拉姆斯柯依(Ivan Nicolaevich Kramskoy,1837--1887)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立者,也是激烈反对美术学院陈规的画家,肖像画最能体现他那细腻的写实风格,《列夫?托尔斯泰像》(1873)和《无名女郎像》(1883)就是他颇为成功的作品。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列宾(Ilya Efimovich Repin,1840--1930)。是位深切关怀俄国人民命运的艺术家,这从他的成名作《伏尔加纤夫》(1870--1873),代表作《库尔斯克省的礼拜行列》(1880--1883)。列宾刻画人物性格的惊人才能和他运用色彩造型的功力。在美国现实主义画家中以荷马(Winslow Homer,1836--1910)和埃金斯(Thomas Eakins,1844--1916)最为著名。荷马的作品充满着勃勃生气。笔触奔放、色彩明快、洋溢着激情的《湾流》(1899)仿佛是美国人力量的体现。埃金斯的画法,更为沉稳细腻,对光线的微妙变化也更关注,《单人划艇中的马克斯?施密特》(1871)为其代表作。

英国拉斐尔前派:成立于1848年的拉斐尔前派,目的是要反对英国的学院派传统,反对浅薄的绘画,使绘画具有拉斐尔以前那样的纯朴风格和道德内容,能发挥改良社会的功能。他们强调根据自然创作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同时代伟大的法国画家那样成功。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是拉斐尔前派的领袖,他的《觉醒的良心》(1852--1854)显示了拉斐尔前派的特点。罗塞蒂(Dante Gabrie Rossetti,1828--1882)或许是拉斐尔前派中最有特色的画家。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颇为动人的梦幻般情调。不拘成法、单纯而又奇特的《圣母领报》(1850),于宗教情绪中揉入了对性爱的迷恋,体现出他艺术的基本特色。

印象主义美术:印象主义美术,始于19世纪60年代,到70、80年代达于鼎盛时期,它继承着库尔贝等前辈让美术面向当代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使美术作品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使绘画脱离了讲述故事的传统方式。为了生动再现亲眼目睹的日常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印象主文画家大胆抛弃了长久受到公认的创作观念和程式。他们纷纷离开空气沉闷的画室,走上街头,奔向海滩,进人原野和乡村,凭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感受摄取丰富多彩的新鲜事物,以直接写生的方式捕捉种种生动的印象,描绘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不少法则被他们推倒,内容和主题不再重要,关注点转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转到光色上。对他们来说,风景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而在于阳光照射下普通场景的色彩变幻。他们的探索,使美术靠近了它的本体,从这种意义上看,尽管印象主义者并没有抛弃再现的传统,却使现代美术距我们更近了。印象主义美术运动遍及欧美各地,但在法国,它获得了最为辉煌的体现。谈到印象主义,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系列法国美术家的名字。在现代,他们的作品仍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最著名的是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他那幅色彩美妙、受到波德莱尔赞颂的《劳拉?德?瓦期斯》(1862)为其代表作,显示出西班牙绘画的强烈影响。马奈成为新一代革新者的领袖。马奈是杰出的色彩画家,他能以洗炼的笔法涂抹干净美妙的颜色,捕捉生动的形象。在他笔下,不同深浅的冷暖色块构成一个动人的绘画世界。他擅长利用黑色,充分发挥它丰富的表现力,使画面富于节奏感。马奈还有作品《奥林匹亚》等。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是最著名最典型的印象主义画家。代表作《日出•印象》(1872)显示着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印象主义画家的伙伴罗丹:在近代,同兴旺发达的绘画相比,雕塑处于衰落的境地。恢复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等大师雄风并深刻影响众多雕塑家的人物,是法国的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他是振兴和发展雕塑艺术的一代宗师,在当时的西方,没人堪与他比肩。说罗丹是印象主义者,似乎不太合适。但作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同代人,在反对陈腐的法则、追求自由的表现、强调生动的感受、致力流动的效果等方面,他与这些画家有着相似之处。罗丹作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终关注着人,但他并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体上,而更关心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命运和人的力量。这种态度贯穿在他富于创造性的一生中。《思想者》(1880)、《加莱义民》(1884--1886)、《吻》(1886)、以及《巴尔扎克像》(1892--1898)都体现了上述特点。印象主义著名画家还有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
法国以外的印象主义者:与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有着交往并深受德加影响的美国女画家卡萨特(Mary Cassatt,1845--1926),是位画风清丽的印象主义者。她的代表作《洗浴》(约1891)描绘了母女亲情,流露出女性的细腻感觉,构图处理上显然有着德加的影子。美国画家惠斯勒(James Abbo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比卡萨特更具自己的艺术特色。他注重色彩的配置,追求形式感。《白衣女郎》(1862)亦称“白色变响曲1号”,是件富于装饰性的作品,处理上借鉴了马奈和日本浮世绘的一些特点。他后来的作品《黑与金的夜曲:坠落的火箭》(1874)则流露出明显的抽象意味,证明他大胆的创造精神。
后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自然对象瞬间的光色关系为目的,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洛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至。然而,印象主义削弱了形体的结构,使轮廓软化乃至消失,从而导致形体与背景的融合,从这种对形式等绘画自身问题的关注来看,它又预示着未来的观念,显露出现代主义的端倪。19世纪末,能够与印象主义相抗衡的主要人物是塞尚、凡高和高更。他们是20世纪现代主义美术各种“主义”的源头。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所谓后印象主义的艺术中,可以看到对形体结构问题的回归,对表面设计、色彩内涵及装饰性的重视,对表现性变形的自觉运用。因此通常认为现代主义肇始于以寒尚、高更和凡高为首的后印象主义。法国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是后印象主义的重要人物,与印象主义者注重描绘转瞬即逝的视觉感受的意向相反,他试图实现一种新的坚实结构,并力求对所见事物进行高度理性的综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的艺术通常被认为从塞尚开始。他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不过塞尚的绘画仍然保留了古典的形式观念,因此严格地说,他是一把打开现代艺术的钥匙。《玩纸牌的人》(1890--1892)和著名的风景画《圣维克图瓦山》(约1904--1906)为其代表作。人们称誉他为“现代艺术之父”。与塞尚的画中那种理智性和构筑性不同,后印象主义画家中同时也发展了平面的装饰性和个性强烈的表现性。最重要的画家是高更和凡?高,人们通常称他们为表现主义的奠基人。法国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个人经历是丰富多彩的。高更毕生的努力几乎都是为了摆脱古典、文艺复兴、现实主义等一脉相承的强大传统,他主张绘画的抽象性,亦即综合概括的特性,一直在思考形、色和线的抽象意义。他反对从感觉出发模仿自然,提倡从精神出发去利用大自然,试图借助对自然观察诱发的想象来获取抽象性。他相信要摆脱自然主义,创造更为抽象的艺术,就需要有一个原始的环境。杰作有《布道后的幻象》(1888)、《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1897)。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0--1890)的名字在现代艺术中也许是最出名的,因为他的画具有最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魅力。在形与色的处理上,他喜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削弱传统的光影手法,有意识地强化色彩价值,利用色彩对比取得和谐。虽然后印象主义从19世纪80年代起开创了20世纪的绘画语言,但是后印象主义的主要画家生前几乎都默默无闻。凡高的作品有静物《向日葵》、室内画《夜间咖啡店》、风景画《阿尔的小屋》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把19世纪80年代产生的现代意识传递到20世纪的是两个画派。一个是以修拉为首的新印象主义,另一个是以高更为先导的综合主义。
新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是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他运用的笔触是圆形小点,故人们称他为点彩派画家。修拉潜心研究关于色彩学的著作,试图把感觉加以综合上升到理性分析,变成科学的表现形式。他的画尺寸很大,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表现出对几何学和形式结构要素的关注,预示了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创作。修拉的代表作是《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1886)。
象征主义:在欧洲绘画史上,19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诗歌向着绘画靠拢,绘画向着诗歌飞跃。象征主义就是这一特色的代表。虽然印象主义绘画与象征主义绘画差不多同时出现,但前者是“模仿自然”的绘画传统的最后阶段,而后者的主要特征则表明它属于印象主义之后的发展,它的出现标志着欧洲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象征主义对绘画的影响,无论在持续时间的长度和波及地域的广度上,都超过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革命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更接近现代的艺术哲学。综合主义与象征主义是相互渗透的。象征主义绘画活跃于1885年至1900年之间,与19世纪80年代中叶法国文学,特别是诗坛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象征主义绘画发于法国,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主要代表的画家有夏凡纳、莫罗和雷东。皮维?德?夏凡纳(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的艺术活动主要是给许多公共建筑作装饰壁画,因此他的油画也具有湿壁画的特点。他创造了一种淡色平涂、简练单纯、气氛恬静、节奏分明的装饰风格,描绘寓意性的情节和源自古代的题材,表现出学院派的特点。他的画面总是带有一种稍显粉气的色彩,无论是内体还是衣袍,泥土还是树叶,好像都是同一材料做成的,这种考古发现般非真实的处理方法,强调了画面理性的抽象和统一。正是这种特性吸引了当时许多青年画家。夏凡纳在壁画中大多采用象征手法来传达对生活的寓意,代表作有《文艺女神们在圣杯中》(1884--1889)。夏凡纳的作品还影响到高更、凡高、修拉、德尼、毕加索等人的创作。就对画面统一性的关心而言,他是塞尚真正的先驱。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他是象征主义绘画的中心人物,比夏凡纳更大胆地使用象征符号,而且不怕触及最怪诞的题材。代表作有《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莎乐美》(1876) 奥迪隆?雷东(0dilon Redon,1840--1916)被德尼比作“画坛的乌拉梅”。雷东在美学上主张发挥想象而不依靠视觉印象。19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创作石版画,共创作了近200幅,总标题为《在梦中》。法国作家于斯曼称雷东的画是“病和狂的梦幻曲”。他献给诗人艾伦?波的组画(1882)可以说是视觉造型的诗篇,展现了诗人痛苦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一个没有光照、没有时间的黑夜王国。由于雷东差不多完全以单色作素描和版画,所以他后来的色彩画能达到非常简练的程度,甚至几乎没有真实的背景。19世纪未,英国文学的唯美主义运动也对象征主义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运动的学说是,艺术只为本身之美而存在,也就是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80年代后期,英国的唯美主义进入了最旺盛时期,唯美主义运动中最突出的美术家除了比尔兹利外,还有乔治?瓦茨(George Watts,1817--1904)和伯恩--琼斯(Bume-Jones,1833--98)。法国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也明显地受到英国唯美主义的影响。法国和英国的象征主义美术成就最突出,但在欧洲其它各国也涌现出一些著名的团体和杰出的画家,他们对象征主义绘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比利时的二十大团,巴黎的玫瑰十字,德奥的分离派等等。杰出的画家有比利时的费尔南?赫诺普夫(Fernand Khnopff,1858--1921),詹姆斯?思索尔(James Ensor,1860--1949),挪威的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荷兰的扬?托岁普(Jan Toorop,1858--1928),德语国家的阿诺尔德?勃克林(Arnold BocMin,1827--1901)、古斯塔去?克利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忧郁、颓废、苦闷、孤独、彷徨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世纪末情调。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那种理想的彼岸世界。对象征主义来说,重要的是反映个人的主观感觉,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把他引向虚无飘渺的“理念”世界。所以在象征主义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是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含义的朦胧晦涩。
新艺术运动:约从1890年至1910年间,欧美流行着一种装饰风格的艺术。这种艺术在各国有着不同的名称。1896年巴黎开设了一家名为“新艺术”的商店,专售这种新风格的产品,后人就据此把这种新风格的艺术统称为新艺术。这种新风格遍及美术和实用美术领域,大多表现在招贴画和插图画、建筑设计、室内装饰,以及玻璃制品和珠宝首饰等方面。对这种风格的解释是与“新”这一观念相联系的。这种风格是用装饰手段表现新的社会发展、新的技术和新的精神。许多著名艺术家都参与这种新风格的创作,他们对历史传统表现出一种自由开放的态度。象征主义和纳比派在绘画中暗示的装饰图案的涵义,惯用的母题和作为象征符号的线条,都成为新艺术的基础。应当指出,新艺术和象征主义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二者以复杂的方式相辅相成。新艺术本身大大得益于象征主义所特有的富于暗示性和表现性的装饰,可以说,新艺术是象征主义艺术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新艺术风格起源于英国线条主义传统,其直接先例是插图画家比尔兹利的唯美主义和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比尔兹利主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而莫里斯的贡献在于把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为一体,在实用美术中确立新风格。新艺术装饰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经常运用曲线和非对称性的线条,这些线条大多取自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等自然界中优美有波状曲线的形体。在新艺术风格的绘画中,最突出的是招贴画、插图画。由于招贴画在商业广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西方的商业活动大大刺激了招贴画的发展,许多主要的象征主义画家都创作过招贴画。对新艺术招贴画贡献最大的是英国的比尔兹利,他在整个设计史上有重要影响。在新艺术的设计中,日本的浮世绘形式也对它注入了很大活力。除了招贴画外,图书装帧插图也是画家们最易于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比尔兹利、维亚尔、图卢兹--劳特累克等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活跃的画家兼设计师。由于石印技法的推广,画家们普遍运用石版画创作,他们喜欢用平面色块和清晰的线条来表现。新艺术在建筑领域的目的也是想解决建筑的艺术风格问题。新艺术的建筑师们极力反对历史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末有的、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新艺术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而外形一般比较简洁,尽量减少浮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繁盛的草木形态的曲线,凡是建筑物内外的墙面、栏杆、窗根以及家具等的装饰大多如此。这类装饰中大量应用了铁构件。代表性的作品有奥古斯特?恩德尔(August Endell,1871--1925)设计的慕尼黑的埃尔维拉照相馆的正面装饰(1897--1898)、埃克托尔?吉岛尔(Hector Guimard,1867--1942)设计的巴黎地铁的入口(1899--1900)、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设计的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1905--1910)、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fmann,1870--1956)设计的布鲁塞尔的斯托克莱住宅(1905)等等。概言之,新艺术是一种过渡的风格,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中介环节。新艺术运动给艺术界引入了兴奋剂并产生了一股冲击力,最后解放了艺术家和公众的想象力,使他们接受并向往新的形式和新的空间。因此,确切地说新艺术是各种潮流从19世纪注入20世纪的一条渠道。
标签:西方美术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