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振的影响
笔者曾测试过10位自称持机功力特强的摄影老手持机拍摄的能力。用美能达8700i机身、适马f70-210mm/3.5-4.5变焦镜头长焦端以乐凯SHD400胶卷手持拍摄。用改变光圈调节不同的曝光时间,每个速段拍摄三张,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中闪光拍摄的分辨率是用闪光灯拍摄(消除手振)所得到的分辨率,接近镜头固有的分辨率。表中手持摄影的分辨率是10个人手持拍摄成功(可判读胶片)分辨率的平均值。表中的成功率是指拍摄成功(可判读)的画幅在总数30张中所占的百分比。从表中可见曝光时间低于手振极限后,分辨率与成功率都随着曝光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到1/8秒后已经无人能端稳相机了。
(图8)是该次测试的3张典型样片中心部分高倍放大(相当于135全画面放大到35英寸)的结果。在b图中,轻微的手振导致分辨率下降。C图由于中等程度的手振使水平线条的分辨率明显低于垂直线条。更严重的手振将出现重影。显然,所谓的“持机神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神话。
这个结果是在预料之中的。如果摄影人用200mm焦距的镜头长时间持机拍摄,能在胶片上达到30线对/mm的分辨率,即相机晃动在胶片上形成的模糊园直径约在1/30mm≈0.033mm左右。不难推算出镜头光轴在40米的距离上晃动量仅为6.6mm(图9)。如此功夫用在射击上,10发子弹将在靶心打出10毫米直径的一个小孔。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射击代表队就应当在摄影家协会内部选拔了。
建议读者作一个实验:用一条宽松紧带将一个激光笔(小商品市场售价约2-8元)捆在镜头上,并令其长亮(图10)。持机瞄准十米外的墙壁,观察光点晃动的情况,按动快门时光点的跳动直接反映出机震与手振的影响。若在暗室内对墙上的相纸瞄准,显影后测量光点的跳动量还可以进一步推算持机手振与三脚架上释放快门诱发机震的程度。
相信作过这个实验的人绝不会再吹嘘自己持机的能力了。实验中能够发现持机抖动的频率约为每秒2~3次。因此若用200mm焦距的镜头并将快门设定为1/250秒,则在快门开启的时间内光斑的抖动量仅为最大振幅的1/60~1/40,这才有可能有效地扼制手振对分辨率的影响。
许多影友自认为可以超过手振极限手持摄影,主要是因为所拍摄的底片没有高倍放大。(图11)是同一个镜头所拍摄的分辨率分别为80线对/mm与31线对/mm的底片放大到5×3.5英寸与放大到30英寸取局部的结果,显然在普通扩印尺寸上两者区别很小。如果你觉得31线对/mm的分辨率已经满足要求,恭喜你:今后选择镜头时可以拣最便宜的买,定能为你省下大批银两。
有人曾在杂志上说:“手振的极限与镜头的实际长度有关,如果一个老式的28-200mm变焦镜头,变焦时长度基本不变,保持在200mm左右,则手振的安全极限无论长焦端或广角端都应当是1/200秒。”这是使用镜头的又一个误区。镜头无论几何尺寸的长短,手振时射到胶片上的成像光线都是绕着像方节点旋转(图12)。
由于在空气中节点到胶片中心的距离就是物距,因此节点并不一定在镜头内。例如长焦的望远镜头像方节点多在镜头前面(图12a),广角的逆望远镜头像方节点则在镜头之后(图12b)。显然,对同一个物体成像时,无论镜筒的长短如何,长焦镜头的物距都比广角镜头更长,因此从(图12)可见当手振导致相机偏转时,影像的移动仅与镜头的焦距及转角(震动的程度)有关而与镜头的几何长度无关。
如果仍想在低速下手持拍摄清晰的照片,则可以考虑使用各种新型的防抖镜头。他们都可以将手振的极限降低2-3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