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所有的摄影期刊与杂志上都一再强调:选择三脚架的原则是:“在拿得动的原则下越重越好”。于是3、4公斤重的曼富图与捷信等名牌产品成了135相机发烧友的制式装备,快门线加三脚架成为使用长焦镜头的标准拍摄模式。深山老林中凡是看见这套家伙行头,这份拍摄架式,便知来者道行不浅,令人肃然起敬。更有高烧多年的“老鸟”,自称炼成持机神功,可以无视手振的极限随意持机拍摄。
手振的极限到底是一个因人而易的经验之谈还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规律,使用重型三脚架一定能消除机震与手振么?下面我们将以135单反相机为主,仔细地探讨这两个问题。
清晰度的标准
无论遵循手振的极限还是使用三脚架都是为了拍摄出清晰的胶片,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建立一个“清晰”的标准。人的左、右眼的视场只有部分重合,其中共同的视场范围约为50―60度。人眼在视场中的分辨率从中心到边缘迅速下降(图1)。
(表1)中显示了不同视力的眼睛对不同标版的极限分辨率。表中的分辨率是以单眼观察的极限分辨角表示的,即单眼观察目标时从瞳孔到目标的两个特征点所形成的夹角(图2)由于测定分离域的标版与镜头分辨率的测试标版结构相似,因此我们用分离域的测试结果建立135胶片清晰度的标准。
统计表明中国人的正常视力约为1.5,平均视力约为1.0。人们观赏小照片时习惯于将照片置于距眼睛250mm(称为明视距离)处,根据(表1)中人眼视力分离域的极限值可以算出:在250毫米的明视距离上,视力1.5、1.2、1.0的眼睛分别可以识别约10线对/mm、8线对/mm、7线对/mm的标版。为了保证使绝大多数观赏者满意,我们按照1.5的视力制定清晰度的标准。即在小于或等于5×7英寸的照片上应当达到10线对/mm的分辨率。由于135相机的画幅是36×24mm(近似于1.5×1英寸),为了保证放大5倍(即短边放大到5英寸)后相片上具有10线对/mm的分辨率,胶片上应达到50线对/mm的分辨率(图3)。
观赏较大(例如超过5×7英寸)的照片时则习惯于将照片的对角线置于双眼的视场范围内,即照片越大观察距离越远。此时虽然眼睛的极限分辨角仍保持不变,但是由于大照片的观赏距离加大,使大照片的清晰标准随之下降,例如10×14英寸(250×350mm)的照片习惯于在0.5米的距离上观察,此时相片上的分辨率达到5.2线对/mm即可。由于须要将照片放大约10倍,因此胶片上应当达到5.2×10 =52线对/mm的分辨率。同样地从(图4、表2)不难推出,用135相机拍摄的照片,只要胶片上达到了50线对/mm的分辨率,在将胶片全画幅放大并在正常距离下观察时,都可以得到清晰的照片。
因此我们将拍摄出50线对/mm分辨率的135胶片,作为清晰的标准,作为我们追求“清楚”的目标。
以上理论的推算不难用试验验证:在1米距离上观察(图5)的标版,你能分辨出哪级线条?与表2最后一栏是否相符?
标准的可行性:大量的试验表明目前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中低档经济型镜头使用乐凯SHD100的黑白胶卷,在f/8―f/16的光圈下在画幅的中部都能超过50线对/mm,高档的镜头则在f/4―f/16的光圈下在大部分画幅上都能达到50线对/mm的分辨率。
分辨率的校验
为了检测三脚架的消震能力常常需要测试摄影分辨率。下面介绍两种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
用激光打印机打印不同字号的13划宋体字,所选的文字之间不得有任何语义联系。为测试三角架,字号可选择小二号至七号之间,在每行字后打印该字号的字高,构成一个测试卡。(图6)就是一个测试卡的样张,其中注明了字号与字高,读者可参考此图设计自用的测试卡。
例如用210毫米的镜头拍摄(图6)的测试卡,物像距4米(4000毫米),可识别六号字。则从式2可知:摄影倍率M=4000/200-2=18。将摄影倍率M=18及六号字高h=2.4代入式1,可以得到摄影分辨率N=(6×18)÷2.4≈45线对/mm。
目测法:用20倍放大镜观察胶片上拍摄的人像。若横幅半身人像眉毛与头发可辨,摄影分辨率级好(见图7上面的局部放大图)。若如图7白框构图毛法可辨,摄影分辨率很好。若如图7粉色框竖幅构图毛发可辨,则摄影分辨率好。若仅当图7中红框构图才可分辨毛法,则摄影分辨率可以接受。此法虽然粗糙却简单易行,可以迅速地判断或比较机震与手振对各种拍摄方式的影响。注意必须直接观察胶片,不得观察照片,以免受劣质彩扩镜头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