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世界性建筑”,应该是科技和美学的结晶,它不是人类为了生存居住,而挖掘的那种原始洞穴,而是像蜘蛛织网和蜜蜂筑巢那样具有诗意的行为。


世界的福斯特


我们很少使用“世界性建筑”这个评语去评价一位建筑家。所谓“世界性建筑”,是指不只是在世界各地建造,而是那种对全世界的建筑有着广泛影响力,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接受而极少引起争议的建筑作品,其中包括那些人类的创举。然而只有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可以获得这一殊荣。当然,福斯特也曾经受到意大利建筑家们联名反对,那是因为福斯特的出类拔粹使得接受国的许多建筑家失去工作机会,也就是说,那只是来自国家保护主义的声音,非常遗憾,独立建筑评论不同情这种声音。


英国著名建筑家诺曼?福斯特,是美国普利兹建筑奖获得者,凡是涉及英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话题,都必须提到福斯特爵士。他对建筑的民主、生态和科技方面的追求,使他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设计的各大建筑项目,都成为时代进步建筑的标志。


诺曼?福斯特的成就是巨大的,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福斯特及其合伙人的作品成为时代建筑的重要标志。虽然他和英国建筑家罗杰斯都是高科技派建筑的代表,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实是,福斯特以压倒的优势,成为“世界性建筑”的领军人物。那座2005年12月15日,在法国南部塔恩河谷竣工的,高度竟然超过埃菲尔铁塔,桥面与地面最低处垂直距离达270米,全世界最高高度的米约大桥,就是人类的创举。


此外,所谓“世界性建筑”,应该是科技和美学的结晶,它不是人类为了生存居住,而挖掘的那种原始洞穴,而是像蜘蛛织网和蜜蜂筑巢那样具有诗意的行为。


富勒与福斯特


笔者曾期待在2003年诺曼?福斯特中标首都机场新航站楼时能够对他进行采访,遗憾的是当时福斯特因为工作繁忙而未能到场。以后他又来北京参加国家博物馆扩建工程投标,还是因为同样原因采访没能在北京实现。


2005年北京已入秋,诺曼?福斯特作为英国首相访华代表团的成员,再次访问北京,他首先在中华世纪坛做了演讲,次日接受北京媒体采访,从而实现了北京对话。


为了这次采访,我在搜集许多资料和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他曾是美国建筑家巴克明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热烈的崇拜者,虽然福斯特为了从师保罗?鲁道夫(Paul M Rudolph)而前往耶鲁大学,但是和富勒的相逢,对今天的福斯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我们可以看出福斯特的才能有着明确的文脉继承,除了保罗?鲁道夫之外,最重要的启蒙者就是巴克明斯特?富勒。


福斯特延续了富勒对建筑生态和技术的思考,在摩天楼中建造铱罩谢ㄔ坝和置入椅⑿推?蛴,都是这一思考的延长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福斯特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到富勒的影响,有些甚至是福斯特将富勒未来构想的草图变成现实。然而富勒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世界性建筑”。


富勒曾在1933年为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设计了4D塔作为停车场,取名为“进步的世纪”,然而我们发现,富勒的双螺旋盘路,在福斯特1999年设计的新德国国会大厦顶部的玻璃穹隆盘路结构是如此相同。


此外,富勒1928年为无线电还设计过一个回廊式阳台4D塔,其最大特征是这个设计是将塔的重心向上提升,所有的要素不是从依靠地面的支撑来完成4D塔的结构,而是从上面反吊下来。那么我们在福斯特1992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设计的电信装置“电信塔”上,可以找到富勒的影子。


福斯特不只是富勒的崇拜者,而且在多个项目中和富勒有着合作关系,福斯特完全接受富勒的主张,从而获得富勒思想的精华,所谓精华就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对更少的能量和资源达到更高的生活质量进行追求。我们从1983年富勒逝世之后,福斯特的设计和步伐,就能看出来福斯特是怎样从富勒的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出发。其实,福斯特从富勒那里学到的真正的东西,是建筑设计需要规模和气质,真正的建筑不是雕刻。

福斯特是一位完美主义者,而不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的建筑设计都是集体的结晶,由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和造价顾问共同完成,而福斯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统帅。


福斯特代表建筑作品有:香港银行和香港上海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大厦(法兰克福),斯坦斯泰德机场(埃塞克斯),柏林国会大厦增建,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伦敦),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以及2008年将在北京奥运会前竣工的新首都国际机场三期工程。


北京对话


受访者:诺曼?福斯特

采访者:方振宁等

时间:2005.9.7

地点:北京王府饭店


思想者让你停下手中的工作


方振宁:在你早期的设计生涯中,有两位美国建筑师对你的影响最大。一位是耶鲁大学的保罗?鲁道夫,另一位是巴克明斯特?富勒。前者的风格是厚重的,后者的风格是追求轻量结构的。然而您现在的设计风格更能看出来受到福勒的影响,请问您怎样评价这两位建筑家?

诺曼?福斯特(以下简称福斯特):你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你提到了了不起的鲁道夫,他的作品是很让人兴奋的。他的作品追求一种厚重,从我个人来说,我认为他们两位对其他人有影响,但不是让你模仿他们的风格。比如说鲁道夫,他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学院派的建筑师,但他们两位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就是他们都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一个好的老师,他们的影响力不在于让学生模仿他们的风格,他会让你思考、怀疑和挑战。我认为一个不好的老师,是缺乏这种自信的。一个不好的老师会说:“你就应该这样做”或者“我这么做,你跟着学就行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是更具有启发性的。

在耶鲁大学,鲁道夫让你不要盲从权威的表现和言论,而塞吉?谢苗耶夫(Serge Chermayeff)则更为欧洲,更为哲学。你必须具备这两种态度。对于富勒来说,他关注绿色建筑、持续能力、全球变暖等议题,为了后代,他试图说出对后代非常有用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人都目光短视,他们看不到一个星期或者一年之内会发生什么,但是对富勒来说,他替后代考量,这是一种长期的思考,一种长远的视野。


当然,他们两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认为,他们两个人都有能力让你停下来思考你正在干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思想比许多人所认为的要更加开放。我认为这是他们身上最值得其他人学习的、最重要的方面。我也有孩子,我觉得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给他们公式。


数码时代设计理念至上


方振宁:你在设计中很重视生态和高科技,现在数码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你是如何看待这股潮流的?


福斯特:数码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一个作品如何,最关键的还是看设计师,因为电脑自身是没有任何智慧可言的。就像我们做一件家俱,用什么工具做出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者传达出了他的想法。在数码时代,数码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但设计理念仍然是重要的东西。


举例来说,(这时福斯特拿出了一支圆珠笔―方注)回到巴洛克或者哥特时代,有很多漂亮的建筑,但当时可没有电脑技术。西班牙建筑家高迪设计的教堂,那时候也没有电脑技术。我觉得未来的建筑就是传统技巧和现代科技的混合体。瑞士有许多依山而建的建筑,使用的都是有数百年历史的技术。

建筑表达故乡的风格


问:您设计了许多雄伟、壮观的建筑,比如正在建设的北京新国际机场。我想知道,建筑物的大小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的,还是说设计师试图改变城市的天际轮廓线?


福斯特:这个说法不对,完全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的。北京新国际机场的比我原来所设计的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大,因为中国的什么都大,而且发展的速度很快,各种组织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所以一定要根据需要来进行设计。


问:装饰需求和实际运用需求,哪一个是首要需求?

福斯特:一栋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实际的使用功能,如果你只是需要一栋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建筑的话,竖一栋房子起来就是了。但你如何使这个城市的天际线与其他城市不同呢?但你也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尽管追求不同是一个好理由,必须把实际需求和建筑表达语言结合起来,并且以一种正确的方式。


让我们以德国柏林为例,老建筑要成为政府的一种新的象征,因为东德人和西德人又在一起了,你必须表达出故乡的风格,因此象征意义非常重要。从需求开始,但有些需求你可以衡量、可以界定的,有些则很难界定,比如你如何界定北京、巴黎与伦敦的区别?区别不仅仅是地域,不仅仅是语言,有些区别是很难界定的。


不知道灵感来自何处


问:有哪些建筑家对你的风格有影响?一般来说你的灵感大都来自什么地方?


福斯特:我承认作为一个建筑家,我受到了很多人的影响,对任何一个建筑家来说,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就我自身而言,很难讲出究竟是哪一位建筑家影响了我的设计风格。


今天早上,我到了一些大道和小巷,发现道路两旁都种了树,跟在乡村里一样,这对于城市的规划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上个星期天,我和家人一起去爬长城,发现我们其实可以从古代的建筑中获得灵感,就是说把其中的一些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古代一些无名氏设计的建筑,都能对我们有所启发。我觉得,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建筑家可能会更有意识地去观察。


讲到灵感来源这个问题,人们很难想象建筑家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何处。基本上,一方面建筑师自己会有一些原创性的想法,但另一方面,长期的观察和积累也会对创作带来灵感,于是建筑家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既有原创,又有借鉴,融会贯通,创作出新的东西。


建筑的欲求

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建筑是优秀的?你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


福斯特:建筑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构成建筑的元素都有其相应的语言,只有每个部分都叙述正确,才能成就一座优秀的建筑。人们对一栋建筑物的要求,外表看起来要酷,但只有酷是不够的,它还要舒适,那个环境要让人感觉舒适。人们要求建筑既要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能满足其精神需求。


很难说清楚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动机在里面。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身在何处,都会仔细观察周遭的环境。


问:现在建筑的成本都很高,是否意味着建筑只为少数富人服务?


福斯特:我并不那么认为。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像城市规划、公共空间的设计、机场建设等,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我所提到的内部结构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生活质量,为富裕阶层设计的建筑是建筑的一个方面,但同时,更多的建筑还是面向公众的。举个例子来说,大英博物馆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其中既有有钱人,也有搞艺术的、学生等各种人,所以你看,建筑并不只是针对富人的东西。


超大事务所的掌控

问:现在你有500名员工,但在60年代,你只有4个人,你认为管理现在的事务所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另外,你认为建筑对于城市来说重要在什么地方?


福斯特:这两种状态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认为小团队有勇气做出具有创意的东西。我们现在的团队更大,随着组织的成长,你必须不停地改变组织结构,我们和过去处于小规模的时候所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但是工作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说,用10天时间给一所大学设计一栋楼,我为这个项目花了很长时间,我的两位资深同事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个团队有6名成员,大家都很喜欢这个项目。这是一个非常激进、有趣的项目,但是我们对大项目也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兴趣。


关于建筑,我认为,内在的结构比单栋建筑更为重要,对于我居住的或者去过的城市,我可以根据我的经验提供建议。在北京,我看到那些马路、狭窄的胡同、小房子、天安门广场、城市的天际线、飞机场刎当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就像我离开任何一座城市一样,当我离开巴黎的时候,我会想到那些广场、咖啡馆、城市的天际线,所以内在结构对质量的影响力更大。


问:你现在的事务所承接了很多项目,那么在接到项目之后,你是否只是挂名,而没有时间去做设计?你们是以什么方式进行工作?


福斯特:对,让一个人建一栋楼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必须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做好一件事。当然,团队需要一个领导者。一个优秀的建筑要接受很多的考验和挑战。很多小事务所也可以作出很棒的设计。其实在大公司,我们也是分成小团队来运作的。一个团队里都是由不同年龄层的设计师所构成,大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我们集合每个人的长处,从而使团队保持一个良好的运作状态。建筑从来都不是个人秀,我们公司有跟我共事过30多年的老同事,也有刚进来一年半载的年轻人,大家在一起工作得很愉快,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回过头去看我做过的那些工程,我觉得那是一些让人非常愉快的经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