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歌剧《窦娥冤》是中国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侣朋根据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著名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改编,陈紫、杜宇作曲。1960年5月由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演于北京天桥剧场。
内容表现元代严酷统治,连年灾荒更使民不聊生。窦天章为求功名,将女儿端云(即后来的窦娥)留给蔡婆当儿媳以换取盘缠。13年后,蔡婆被赛卢医逼债险些丧命,是张老与其子张驴儿救了蔡婆的命,当他们得知蔡婆家种尚有一守寡的儿媳时,顿起歹心,欲强逼她婆媳与其父子成婚。几天后,张驴儿想下毒害死蔡婆,未曾想反把张父害死。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公堂,太守桃杌对窦娥屈打成招。在法场上,窦娥临死三誓三愿。问斩后果然血溅白练;六月大雪;楚州大旱三年。此事惊动了已当上钦差大臣的窦天章,他连夜查阅与窦娥有关的案卷。当夜又梦见窦娥托梦诉冤。醒来命立传此案一干人犯重审,冤案遂大白。
剧中成功的塑造了一个被封建恶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窦娥。她短短的一生中,遭到丧母丧夫的打击、泼皮流氓的迫害、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这种种不幸和灾难,一下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窦娥是善良的,同时又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她的善良,用在对待自己的亲人、受压迫者,她的反抗,用在对付做恶的坏人、压迫者。她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在临斩前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利的天地鬼神,"地啊,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啊,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天地也是这样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痛快淋漓的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
窦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相信正义会得到伸张,冤狱会得到昭雪。在法场上,她接连发出三桩誓愿:"苍天若知我窦娥冤,刀过头落,一腔热血溅白练;三尺六月雪,将我尸骨掩;青天若知我窦娥冤,着这楚州旱三年"窦娥就是要用这三桩誓愿,来证明自己的不白之冤,表示自己对被冤枉惨死的满腔悲愤,和作为对她杀害者的惩罚。它有力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也表达了当时广大被压迫者对元朝封建统治者制造冤狱的愤慨和反抗的愿望,因此使《窦娥冤》充满了斗争精神。
据作者自述:该剧改编最初是为了纪念关汉卿,而更深的用意是想借此机会对古典名著学习和借鉴,使新歌剧的戏剧文学向传统吸取更多的营养。既可扩大歌剧剧目,又可使新歌剧的戏剧文学、音乐、表演、导演的创作实践和传统衔接得更紧,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法和包容兼蓄得能量,以获得歌剧艺术自身得成熟和发展。歌剧《窦娥冤》保持了关汉卿原作得立意与构思,尽可能地保留其精华,文学上不失其原貌。而结构上却使之通俗并适合重新作曲和交响化的需要。这是一次以古典名著改编为新歌剧的成功的尝试。
该剧于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时获创作、演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