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小芸)随着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设计所带来的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所无法比拟的,设计师对生活的美好诉求通过技术的手段延伸到产品上,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工业设计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活动,它更是一种展现产品生命,连接人与自然的文化。身为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的彭燕凝,在工业设计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其公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参与了诸多科研课题,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行业资深专家,彭燕凝在工业设计领域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一直走在行业最前沿。她始终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才能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她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传统图案、色彩搭配、造型语言等民族文化元素,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再创造,不仅能够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标识,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跨文化的设计理念,不仅丰富了设计的内涵,也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工业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2020年,彭燕凝作为项目带头人,主导了深圳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与台北科技大学开展“两岸少数民族永续性文创产品服务设计——以台湾邵族与粤北瑶族为例”这一学术合作专题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期间,她带领学生们深入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文化人类学等研究视角和方法,系统挖掘瑶族的刺绣服饰、腰鼓银饰、生活饮食等文化符号。她指导学生们将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探索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通过用户研究、需求分析、创意发散等设计流程,团队不仅保留了瑶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还创新性地融入现代审美与实用功能,设计出了伴手礼、手账、玩偶形象等一系列既承载民族文化记忆,又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瑶族文创产品。在整个过程中,彭燕凝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们关注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强调设计应为社会和环境带来积极影响。此项目的成功,不仅促进了两岸学术交流的深化,为工业设计领域提供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范例,还展现了工业设计在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工业设计教育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及网络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普及与深化,彭燕凝敏锐地察觉到大众获取信息与资源的主要载体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及报纸杂志等转化为数字互联网。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渠道的迁移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信息传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成为了信息时代的核心构成。在彭燕凝看来,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瑰宝的聚集地,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是历史、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体,更在于它深刻凝聚了人类艺术文化遗产的精髓。这些遗产不仅是物质的体现,更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而利用数字技术对这些精髓、传承进行开发,已经成了当前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的主流趋势。因此,彭燕凝顺应新时代美育工作需求,作为负责人组织开展了《数字文化技术背景下博物馆协同高校美育创新路径研究》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她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博物馆与高校协同的美育工作框架,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如何为博物馆与高校美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新的动力与可能。通过协同创新的路径,挖掘数字技术在美育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科学指导。
除此之外,彭燕凝在专业领域内还拥诸多贡献与成就,如主持常熟市城市空间形态及城市色彩研究项目、临海市城市公共标识设施规划项目;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担任多个全国大赛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但她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始终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既有成就的超越。
她表示,这些成就不仅仅是对她个人努力和才华的认可,更是整个行业不断进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集体见证。而面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彭燕凝谈到,工业设计从业者要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挑战自我,突破传统边界,以更加丰硕的成果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她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才能引领行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