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朋友,不少也曾於外国读完设计返港,而朋友的朋友们,有更多仍然身在外国,不时也会传来一些外国有关设计、时装的资讯,而每当提及有关IdN时,大部分都说IdN在国外相当受欢迎,差不多是设计人每期必读刊物,算得上是为港争光,和在香港的情况,简直天渊之别。

    不说不知,原来Idn创立自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前身本是印刷、做Production的IdN,在革新路向之时,走上了杂志社之路,初时从未想过要自立门户搞设计杂志,只是替日本的MdM杂志作半翻译式的中文版,可惜反应未如理想,又发现到当时真正的市场需要,於是自立门户另设新书,於是真正属於香港的设计杂志IdN便正式面世了。

    其实现在IdN的编辑部已经是第二三代的人,真正的开书动机已经懒的再去寻根究底,现在要走的路应该是向前看,现今世界性的设计方向越来越多元化,做杂志亦一样,IdN亦将会朝着这个方向而发展。」IdN总编辑SK说道。

    其实由开始到现在,IdN的市场,主要也是香港以外的地方,不是因为香港的市场太细,而是关心及注意设计界的人士实在不算多,当然,现在比起十年前会是一大进步,但不代表别人会停着等待,你前进时别人一样会前进,只能够希望自己可以越追越紧,最终有一日可以越门而过。早期的IdN基本上是一本专讲平面设计的杂志,而且更是以讲解Technique为主,如果以现时的角度来看,应该会是一本颇为严肃沉闷的杂志;今时今日的IdN,不论内容或版面设计,均比以往来得精采,除了不少新晋的设计师访问外,具变化的专题报导亦是吸引人之处。

    现时IdN每一期均会以四个不同的版本发行,分别是中国/香港的中文版、台湾版、英文的亚太版,及澳洲的国际版,看到IdN的篇幅与内容。想像中的IdN会是聚集大量的人力而成的一本杂志,但出乎意料的,是IdN的编采部行政部成员原来不过20人,而且主要的编采职务也全部由他们一手包办,除了遇然少部分的设计师访问会交由外国的Freelance负责,大部分的访问也是他们亲力亲为。为了一个访问而远赴他乡,对於香港的传没来说可能相当荒旦离奇,但国际行的刊物其实理应如此。

    每一个访问其实也是大家的心血,事前的准备、突破性的访问形式,对於被访问者及读者也很重要,能够令每一篇的访问更有趣生动,要报导有关创作的人与事,没有什麽比创意更紧要。」专注文字工作的Chloe对访问的是前准备非常看重。其实IdN的每一位笔者也是设计师,除了要写要想之外,亦要作版面设计,要以自己的设计带出被访者的作品特质,绝对并非易事,要免除风格上的冲突又要带出彼此之间的特色,其实又是花费心思的一环。正如IdN的一众成员所言,既然找到值得访问的对象,当然要全力以赴,每一次也是珍贵而单一的经历。

    偶然也会见到IdN有关於香港或内地的设计师专访,不过,这不是市场需要的问题,和中国入世无关。其实香港及中国大陆有很多好的设计师,创意不比欧美日的少,亦相当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不过,他们大都不懂的推销与包装,尤其是再即时文化普及的香港,会用心花时间找东西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如果欠缺推销的渠道与桥梁,再好的设计与意念也是难以被人发现,唯有藉着有限的空间,能够帮他们一把。

    除了办杂志之外,IdN在近一两年可说是积极举办其他有关设计的活动,上年的Fresh Conference搞的有声有色,不论是讲者与参加者也好评不断,在香港如此、悉尼如此。RMX的REMIX PROJECT带给香港人一次互动的新体验;还有以季刊形式出现的Filps,贯彻了多媒体设计杂志的涵义;还有IdN Pro,内容充实丰富。虽然IdN的Side Project众多,但始终双月刊的IdN杂志是其出发点、也是重点,这个根本不会改变,2002年的IdN将会来各大革新,相信又会为大家替设计一词带来全新的体验。

标签:设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