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让?弗朗索瓦?米勒(Francois Millet,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 “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松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播种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学习。米勒也常常去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939年-离开德拉克罗瓦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十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并以此画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画家凡高等。
1857年-《十穗者》,可说是米勒最着名的画作。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捡十收割过後的麦穗。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钟》?米勒死後,法国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
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与柯洛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逝于巴比松。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