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多夫



    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大师,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卡德,70年代他曾属于一个崇尚毛泽东思想的党派,这在当时欧洲青年反思社会时是有代表性的倾向。他曾被冠以“政治卡通大师”、“社会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名头,当时的东德还曾称他是“修正主义”,从这些名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极强的政治性的艺术家。这些冠名随着世界政治的变化都渐渐失去意义,而他的艺术本身依然是世界艺术中有持续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关于伊门多夫的研究总是从他在1966年的绘画开始。60年代他是博伊斯的学生,新潮运动红红火火的时候,1965年博伊斯表演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这对伊门多夫有强烈的催化作用,他深感画面和语言的局限性,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用以抵制资本主义的美学,表现得比博伊斯还激进。“别再画画了”的话被涂抹在床板上,床腿上扣着博伊斯签过字的帽子,使用政治话题,利用偶发事件和示威活动来引人注意,还在绘画上标上口号来加强效果,其实就差不多是画了很多宣传画。现在他说那时候他有点“左倾机会主义”。1971年他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社会主义政治研究回归到艺术创作,他相信艺术可以是社会变迁的载体,“艺术家的拳头也是拳头”,要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只有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才能,不能只搞运动,对于他,还是刷子更利于表达。70年代,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做一个政治风景中的画家似乎成了他在20世纪后期的一个问题。他一直关心着艺术家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是社会的边缘,还是文化的延续者?他说艺术家应该是文化的舌头。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多夫


    70年代,伊门多夫生活在西柏林,而他的好友,也是后来的新表现主义重要人物彭克在东柏林,他们不能见面,只能写信。在这期间,他开始创作《咖啡馆德国》系列,不同于彭克在视觉上探索一种理想语言,伊门多夫是在故事化的形式下描绘现实和政治意识的状况,在描绘当时受分裂之苦的德国状况的这个系列作品中,他设置了种种隐喻的形象。1978年,他在第三幅《咖啡馆德国》里画了一个拥挤倾斜的空间,他把自己画在正中间,睡着了。他身后镶满镜子的柱子映出当时东西德之间最明显的分界点??布兰登堡大门。Hu是《咖啡馆德国》系列中的一幅,其中的人物和符号都是从德国社会和历史中取材的,是德国艺术家涉及第三帝国题材这个禁区的最初作品之一,在左下角有希特勒在解说欧洲的崩溃,旁边是兴登堡,列宁被画得很突出,桌子后面是伊门多夫的朋友们,其中有彭克、巴塞里茨,以及他本人。

    有人以这个系列为题做过博士论文,主要探讨的是艺术家在社会环境下的艺术态度,而当时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分裂。伊门多夫说,“不仅有东西德的分裂,还有因为美苏冷战而导致的世界的分裂”。自然景象很少出现在他的画面,因为现代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少有自然景观。政治和当代历史是他绘画的主要素材。

    伊门多夫属于德国新表现主义流派艺术家。德国新表现主义是80年代欧洲艺术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这个流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作为对美国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一种反动。直到今天,伊门多夫虽然不再愿意就欧洲和美国艺术的区别泛泛而论,但他依然愿意说,安迪?沃霍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大批量生产,那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的艺术家。而他依循的传统更多是出于哲学和伦理的思考,以及达达派社会批判的态度。欧洲在经历了美国的极少主义、后极少主义、意大利的贫困艺术、德国的新潮艺术后,80年代,是一个由贫困的艺术到渴望绘画的时代,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正当其时中断了抽象艺术在德国的直线发展。他们要重返画面,重返形象,在画面上追求一种粗犷的、原始稚拙的风格,而且他们所画的内容总与那个年代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1976年,伊门多夫在威尼斯说过:“我赞成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成为改变人类社会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他很确信艺术在改变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他的艺术不单是政治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我的画面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每天人们是如何和别人闹崩的;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无非是一个问题,从民族分裂中可以看到是什么东西使世界分裂,这些才是我的艺术的深刻理由”。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画不能卖,也不能展览,他当了11年的美术教员,养活自己。柏林墙倒下了,伊门多夫现在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画室占了一大片街区。而他作品要运出德国到中国展览还要向政府提供巨额担保,保证返回德国。

关于新表现主义

    所谓新表现主义,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虽然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德意志观念紧密相连。他们抓住德国的创伤,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早在60年代,尽管还鲜为人知,但德国的表现主义已经开始复兴,或可以说新表现主义开始萌芽。东德的维尔纳?蒂布克和维利?西特的作品已开此先河,他们的作品混合了毕加索、古图索和德国第二表现主义的特征,尽管内容粗俗,但却是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和交流的媒介。同时,出生地在东德却因“政治不成熟”被子驱逐的巴泽利兹,在西德也开始以他的个人画展向人们展现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们奠定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思想上的基础,这就是不可能保持脱离政治的态度,而是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对民族命运和政治风云的反映,这对8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产生了影响。吕佩兹七作十年代作的《酒神颂歌》系列作品,有效地利用钢盔、谷穗、军帽等典型的德国素材。而约尔格?伊门多夫的《德国咖啡馆》系列则通过分割的画面表现出对德国分裂的批评态度。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的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中出现了更浓厚而微妙的政治内容。70年代他就创作了一系列神化战时德国冒险行为的作品,既含讽刺,又有歌颂。80年代基弗反复表现的主题是对大屠杀的记忆。相比之下,战后出生的费廷的作品政治内容较少,人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个画家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他存在的社会,既便如此,他也一直抗议柏林墙的存在。对于新表现主义画家来说,艺术不是用来装饰的手段,而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宣言。这也决定了在表现手法上他们必须要打破传统,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内容题材的物质材料来突出主题,如基弗就常用稻草、铅等材料,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上都突出和表现个性,展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是近几年来,这种过于激进的趋势有所减缓。50年代出生的画家们,如彼得?舍凡利耶、托马斯?辛德勒的作品比起他们的前辈来显得有所克制。他们更喜欢离奇、充满诗意的题材,作品更强调线条、趋向古典意味,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师长光芒四射使他们另辟蹊径。另一方面不关心政治也与当代青年游戏人生、寻求刺激的态度有关。

"德国咖啡馆"系列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多夫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多夫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多夫

 

标签:伊门多夫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