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6-03-14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中保留下来的很多具有视觉之美的东西,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怎样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中视觉设计中的一些因素来发展中国现代的视觉产业,合理、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门大功课,我们这一代人也许讲不清楚,但是,不停的研究与探索还是必要的。 

  很多人对中国文化不具信心和耐心,甚至被一些人拒绝,看似有理,其实也是冤枉的。近些年,进入人们视野中的"中式"传统东西越来越多:描龙刻凤做工繁复的仿古家具登堂入室,雕梁画栋浓墨重彩的仿古建筑大兴土木, "唐装" 的风行一时等。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流行中大都带有明显的清代风格?清代的审美趣味能完全代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审美吗?也许,这与传媒有一定的关系,与朝代的远近,容易流传有一定的关系,与清宫片的热播有一定的关系,让人们一提起传统文化,对视觉影像的自然反应就成了电视片中所提供的清式的服饰、家具、建筑等等。如果仅把这些当成对传统文化的视觉传承并推向民众,那么,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就会让人产生出误解和怀疑。

  我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间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可以说是千回百转,源渊流长,有太多民族性格和智慧在岁月中积淀了精粹;反之,也有太多与现代的审美趣味难以融合的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在视觉审美上的取舍,都应以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为基本出发点。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渴望生活在具有民族风格的氛围中,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格外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视觉审美的继承。 比如:提起中式家具,一般人的印象总离不开体积庞大、雕龙刻凤的红木家具,它们与现代家居几乎难以陪衬。其实,这只是清式家具的一种类型而已,其实,中式家具的精粹也表现在明式家具中。尺度合宜空灵优雅的造型,追求神态韵律的简约设计,充分应用木材文理自然美的理念,忠实旧式风味的同时,无不暗合了后工业时代的审美方向。现代视觉审美崇尚简单,不喜欢甚至是反对烦琐累赘也是有道理的。 又比如瓷器,艺术家们已经把注意力、兴奋点从明清转移到宋代上来。宋代是中国历代中注重文治的朝代,皇帝甚至是杰出画家。宋瓷更是集前代大成,视觉美感达到颠峰,色彩方面比如钧瓷中的海棠红,釉色虽灿如云霞,但却深沉内敛,不象那些浮薄浅露的釉彩使人一览无余;造型方面比如现代学界推崇倍至的斗笠碗,线条简约而恰倒好处,釉色充分反映了材料本身的美感;质地方面比如官窑、龙泉窑的青瓷,把瓷作出了玉的感觉和境界,温润雅淡,贵而不华。用现代的眼光看宋瓷,不得不承认它具有一种纯真古典的惊世之美,非争奇斗艳、炫耀皇室富丽和卖弄巧匠技艺的后世瓷器可同日而语。但更值得推崇的一点是,绝大多数的宋瓷在生产出来时都是作为日常用品的,可见,宋瓷是实用与审美高度的统一。这不禁让人想起我们现代日常器皿因缺乏设计和用心的粗糙简单,想起中国的工艺美术因远离生活而被人们忽略的尴尬。 那么,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当代人理解并欣赏到"视觉之美"呢?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加以注意。 首先,需要反省的是一些"专业人士":传媒、设计师如何认识、取舍、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粹?这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讨论的大问题。艺术家和收藏家是否真的甘于独自把玩、孤芳自赏,而任由粗鄙浮浅的视觉影象在自己的画室书斋外泛滥?

  其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以为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应该在于"民族文化中的精粹才是世界"。世界现代文明是所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共同融合发展而成的,这是一个大的生态圈。我们又何必再为崇洋还是泥古而争论不休呢?我们可以从这个世界大生态圈拿来一切为我所用,促我进步的东西来继承,如此生生不息,文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放眼世界,莫不如是。比如,在近年的一些国外Fashion show中,众多欧洲设计大师都会拿中国、非洲、阿拉伯等不同民族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化为令世界惊艳之作。在这其中,他们争论过崇洋还是泥古吗?

编辑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