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到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将完成后工业化过程,将更强有力地操纵信息、市场和技术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工业设计正是信息、市场、技术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因素。
一、工业设计的产生
爆发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工业革命强烈地震撼了整个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各工种的分工细化。分工暴露了生产各环节之间衔接、配套的矛盾,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相分离。正是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之中,逐渐体现出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由于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使大批区别于原来艺术品的拙劣、粗糙的工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引起工业制品与需求者的利益冲突,产品严重缺乏设计,工业振兴和设计危机的矛盾困扰着生产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与发展。这种情况下英国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工业和艺术要结合,主张国家应和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管理市政设计和工业制品设计,使当时的英国工业振兴找到了出路。
二、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抵制,发展有所减缓。德国后来居上,工业设计在那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20世纪,欧美国家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了德国的机械化生产。德国工业设计著名理论家和活动家穆特修斯,对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和工业设计运动的发展提出“粗糙产品的制造并非因为机械制造,而是出于机械使用者的不当和我们的无能;批量生产与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但要有工业设计设计出生产优质产品的标。”这种观念大大引导了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开发,工业设计不仅强有力地介入了小至风扇、水壶的工业产品设计,还进入了大至厂房在内建筑领域设计。包豪斯打破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的对立局面,以机器为创作工具,将设计成果纳入批量化生产中,以实际艺术架起了沟通技术的桥梁,使艺术与技术获得了新的统一。
一战和二战期间,北欧、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工业设计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比如北欧国家以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美学设计思想,受到设计界的关注,并在20世纪20年代异军突起,冲破了地理环境造成的封闭,登上了国际设计舞台。意大利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的结合造就了大批的设计师,他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合作,设计出象菲亚特508及Lancia―Ccoupe Aprilia等经典品牌,使意大利产品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产品。二战时期的美国,面对军需市场的巨大需求,工业设计师们大显身手,把吉普车这种貌似机修工未装配完的步行机器,设计成能最大限度适应战时各种条件使用的代步工具,成为美国战时工业设计的典范。二战中,美国收留了大量的包豪斯流亡人员,加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当时的设计中心。同时,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正式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对设计师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设计“可口可乐”标志而闻名世界的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维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国家宇航局局长的设计顾问。
二战之后百废待兴,各国工业设计师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重建家园及使产品重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战后经济的发展及消费的膨胀产生了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例如美国为迎合市场消费者流行样式的口味,确立了“有计划的设计废弃制”的设计战略,通过产品外形来吸引消费者,由于商业化设计过分强调外表而忽视机能及人的使用,因此很快走上了卜坡路。随后出现的经济袁退及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等,使设计师对产品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促使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市场学、环境学等现代科学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以新科学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工业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工业设计意在“以系统的方法,以合理的使用需求、健康的消费,以自发人人参与的主动行为,来创造新的生存方式――工作、生活方式。”
一、工业设计的概念(industrial design)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便有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使这两种需求融合为一体,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于对这两种需求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同,设计的概念也在不断变革,不断涌现出各种思潮、流派与风格。
对设计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生产方式力口以区分:即以现代化大工业为前提的皆归入工业设计;以手工单件制作为重要因素与价值所在的归入工艺美术设计。这两者在处理对象、手段与方式上都各不相同。相对而言,工艺美术设计更接近传统的方式,带有更强的艺术创造的性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设计。可以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实现某些功能;同样,工业设计也可能采取较传统的材料与技术来满足需求,在有些行业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迭,如家具、服装等行业。
1.传统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概念分析工业设计的性质:第一,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取得产品与人之间的最佳匹配。这种匹配,不仅要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还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取得恰到好处的匹配,这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第二,工业设计必须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加以着重论述。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2.现代工业设计
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设计所带来的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现代工业设计可分为两个层次:广义的工业设计和狭义的 工业设计。
广义工业设计(Generalized Industrial Design)
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
狭义工业设计(Narrow lndustrial Design)
单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作的响应。包括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
狭义工业设计的定义与传统工业设计 的定义是一致的。由于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因此产品设计常常被称为工业设计。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加以解决并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巴黎年会的定义,拓宽了传统工业设计的内涵,体现了工业设计开始渗透到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包装、宣传等领域的趋势。但这个定义是基于产品导向的设计理念,因此仍然把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核心。而现代工业设计是以人为核心,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其应用领域远远超出了产品设计的范围。基于这一观点,这里提出一种更简单、也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概念:“以系统的方法,以合理的使用需求、健康的消费,以启发人人参与的主动行为,来创造新的生存方式一一工作、生活方式”。这个概念清晰地表明了工业设计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
在本报告中所指的工业设计,均为广义的工业设计。
二、工业设计的分类
随着工业设计领域的日益拓宽,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设计的领域进行划分:
1.按照艺术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
一维设计,泛指单以时间为变量的设计;
二维设计,亦称平面设计,是针对在平面上变化的对象,如图形、文字、商标、广告的设计等。
三维设计,亦称立体设计,如产品、包装、建筑与环境等;
四维设计,是三维空间伴随一维时间(即3+1的形式)的设计,如舞台设计等。
2.从人、自然与社会的对应关系出发,按照学科形成的本质含义上分类
人、自然、社会组成了最基本的关系圈,如图l―l―l所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表示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他们是作为个别存在的人、自然界、多数人有组织的群体――社会。在三者相互关系中形成工具装备、环境装备与通讯装备的需求。对这三种需求所做出的响应,就产生了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与传播设计。这一方式深刻阐明了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它与其他分类的对应关系大致是
口产品设计相当于狭义工业设计,是以三维设计为主的;
口环境设计包括: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城市与地区规划、建筑施工计划、环境工程等;
口传播设计是对以语言、文字或图形等为媒介而实现的传递活动所进行的设计。根据媒介的不同可归为两大类:以文字与图形等为媒介的视觉传播;以语言与。音响为媒介的听觉传播。
3.按照工业设计概念与界定来分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设计的界限正在变得口益模糊,一些原属于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设计活动兼具了工业设计的特点,如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
工业设计作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迅速扩展到商业领域的各个方面:
口广告设计:包括报纸、杂志、招贴画、宣传册、商标等;
口展示设计:包括铺面、橱窗、展示台、招牌、展览会、广告塔等;
口包装设计:包括包装纸、容器、标签、商品外包装等;
口装帧设计:包括杂志、书籍、插图、卡通与版面设计等。
即便是在自成体系的建筑领域中,工业设计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设计的内容
我们知道工业设计在企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从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层次角度来分析工业设计的内容,对企业更好地运用工业设计,创造更大的价值,将提供极大的便利。
1.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企业运用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工业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使产品既是企业的产品、市场中的商品,又是老百姓的用品,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
2.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ldenlti―fication System,简称CIS)
企业识别系统由统一的企业理念、规范的企业行为及一致的视觉形象所构成。即通过CIS设计,使企业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可以鲜明地显示企业的个性,是企业力量和信心的体现。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可使消费者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发展目标。
3.环境设计(人与硬件之间的界面设计)
工业设计是作为沟通人与环境(建筑、交通、居室、商场、街道……)之间的界面语言来介入环境设计的。通过对人的不同的行为、目的和需求的认知,来赋予设计对象――种语言,使人与环境融为―.体,给人以亲切方便、舒适……的感觉。环境设计着重解决城市中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面的一切问题,如:信息、信号系统、环保方案等,从而也参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设计管理(Des;8n Mana8ement,简称DM)
即将设计活动作为企业运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项目管理、界面管理、设计系统管理等产品系列发展的管理中,善于运用设计手段,贯彻设计导向的思维和行为,并将之与战略或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设计管理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企业要依循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在企业开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部门进行指导,以实现设计目标,使产品增值。成功的运用设计管理,可使企业在战略策划阶段就蕴含了经营的策略,同时,策略上的优势也为产品和企业在竞争中莫定良好的基础。
3。世界设计的历史及现状
一、二十世纪的世界设计
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至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有近4O年的和平,人民生活在浪漫与幻想之中,那时的设计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怀旧的色彩,比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它们力图阻止工业化的出现。一战,让人们产生的恐惧,忧患意识取代了对未来的美好使惧,形成了一个特殊观点:如果机械失控会屠杀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大规模的工业化产生的消极结果做出判断。当时的欧洲正处在一个很不安定的状况下,社会民主思想开始逐渐移人一批清醒的设计师的脑中,他们努力从建筑设计着手改良社会,提出“设计是为大众”的观点,这些人变成了现代设计的核心。德国的设计立场就是受社会工程和社会工作立场影响的,它强调设计怎样为德意志民族例造更好的条件。包豪斯(Bauhaus)的第一任校长、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曾说:“我的设计要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日照。”由此可见,他们进行的是“社会工程活动”,即对社会进行工程化的改革。“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现代设计形式不是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的结果,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民主思想,目的则是创造廉价的、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
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 Gestaltung at 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员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乌尔姆的教育体系对了战后的设计教育起了引导作用,创造了模式,奠定了基础。
因为德国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设计和人的物理关系(如尺寸、模数的合理性等),所以德国的设计是冷静的、高度理性的,甚至是不尽人情的,以致有时缺乏对设计和人的心理关系的考虑。北欧的现代设计却十分注意这―关系,它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因素。斯堪的那纳维亚国家所处的纬度偏高.冬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使得人和室内陈设的关系极为密切,这就要求设计必须注意人的心理感受。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图(Alvar Aalto)等人提出要走德国人的理性主义道路,而不用德国人的简单的几何外形。他们的设计采用某些有机形态(如弯曲线)和原始材料(如木材),被称为“有机功能主义”。南欧的设计,意大利最为突出。意大利人把设计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不单纯把它看为赚钱的工具,于是小批量和高品位成了意大利设计的优势,这体现在那些别具一格的家具、汽车、鞋等设计上。
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1933年,包豪斯关闭之后,包括格罗佩斯、汉斯•迈耶(Hannes Meyers)、米斯•凡•德洛(Mies Vander Rohe)在内的5OO多人移居美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到来使以往没有理论基础的美国设计有了主心骨――设计的伦理、思想意识、教学体系。这些都为美国设计的飞跃埋下了伏笔。在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的社会环境中,包豪斯主张的为大众设计的观念被湮没了。但美国提供的广袤土地和强大的经济支持再次燃起了建筑师们的热情,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国际主义风格诞生了,它是美国的商潮同德国的理念结合的产物。这种风格逐渐波及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
二、世界设计的现状
时间推至90年代,设计又面临新的形势。在此之前,各行业的界限相对比较清晰,分工明确。进入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对设计而言,另一个强力冲击来自电脑。由于最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从而使设计教育主要以技法训练为中心。学生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因为那时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7O年代,甚至更晚一些。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设计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冲击。原先用画笔描绘或用其它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图,现在只需用一台硬件配置很好的电脑和AutoCad、Photoshop、3D Studio等优秀制图软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图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并且图样美观准确。电脑使往常占用教学4/5课时的技法训练锐减至少于I/1O,让学生有更充裕时间来考虑设计的细节问题,这对设计及其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国际主义带来的刻板面貌。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仅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中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震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北欧的木制、藤制家具形制性和个性的关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设计师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其次是后现代手义对现代设计造成的负面影响,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从罗伯特•温图利(Bobert Venturi)设计了“温图利住宅”起,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采用一些古典主义的历史符号并加以破坏,然后重新组合,企图改变现代主义刻板的面目。查尔斯、詹克斯的话或许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他说:“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主义加一点什么别的(装饰因素)。”后现代主义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在于它的调侃态度。事实上,它是采用调侃的方式使用古典符号,调侃适度才能达到很好效果,但是过多调侃便伤害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对古典主义有深入了解的中产阶级,而他们偏偏是最大的买主。此外,因为许多人不明白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含义,使得“后现代主义”变成了低能的设计师的遁辞,凡是他讲不通的都冠以“后现代主义”的大帽子。看着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不伦不类的建筑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虽然流行时间不长,但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
4。设计理念
设计是从人类生活的开始而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博物馆中文化性收藏品,其作者当时并未被称为设计师,但他们却是真正的设计者。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产生于设计,我们能通过当时的设计看到当时的文化。所以大家的责任重大,设计师是在进行一种文化活动,把设计推向未来,有人认为,设计师改变的只是景观,而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设计师是在改变世界,这是两个概念。
对于设计,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发明。二是革新或称之为改良。首先“发明”是从无到有,根据人们的真正需要,创造一种或几种真正的功能。如果只是对产品的外观、形态、性格等方面进行改变,那只是在发明基础上的“革新”。?
所以这涉及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使用的一种材料--塑料,早在19世纪初(BBC于1825年)就出现了。可以说,有很多发明是科学走在前面,而技术的产生却在其后。再讲一个例子: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的一个皇帝带兵征服了土耳其。他的士兵发现那儿有一种石头能用来燃烧取暖,这就是“石油”。在拉丁语中是“石头”的意思。二千年后的今天,石油已成为我们的主要能源之一。?
那么,是科学先于技术,还是技术先于科学呢?我认为,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有时是科学在先,经过研究、发现、发明,然后科学的运用变成技术。有时,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一种需求,一种技术,最后经科学家转化为科学。石油如果没有发动机的出现,也不会有象今天如此广泛的使用。这说明材料资源的运用取决于机械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机械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是一个辨证的关系。这说明一种生产的过程(材料、能源的过程),与一种好的材料导致好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好的材料、好过程、好产品互为的关系。同时好的产品又取决于好的结构、好的功能。
这又涉及到工业生产的问题。它指的是从人类最早的、有序的、有组织的、有效率的一生产组织方式,一种结构化产业。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同样的标准、尺度等进行塑造,这种由师傅设计,工匠营造的生产方式,早在古埃及就已开始了。再如现代的“福特”,在美国上了第一条自动化汽车生产线,有一种说法是这种生产线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另一个问题是,装配线上的工人来自完全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如何使他们在同一生产线上工作呢?从组织管理角度讲,生产装配线是比较合适的。所以福特装配线不仅是技术的要求,也是人的组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多种关系的要求。?
设计师把“产品”称为“产品”,而企业家可能把产品称为“产品”或“设施”,经济学家称为“货物”,这说明一个产品有不同的功能,也有不同的使用者。产品存在着多样性,这种多面化、多样化的认定,是根据人的不同的需求决定的。例如,汽车的出现是由于发动机的发明,后来发展成为“汽车的社会”,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汽车的发明会带来的影响,现在看来象一种寄生的“细菌”,由汽车引伸出新的道路?维修厂?维修工还有高速路……都和汽车有关。?
以上说明如何评价发明创造的重要性,以怎样的尺度来衡量发明创造的重要性。任何事物都处于系统之中,而系统对人类的生活最重要。如汽车从发明、发展到定型,是从1885年到1980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今天所有围绕汽车并与之有关的方面,及以后的发展,都与增加汽车的能力,打破对人的限制有关。人们希望无限制的旅行生活,无限制的发展。但这些都在变化。如汽车的“异化”使人被汽车所限制。将来汽车可能不再用汽油。而用氢光等能源方式,成为新的系统,汽车转而为其服务。汽车在80年代以前拥有最大的销量,而今天已不再可能,将会被新的销售所取代。产品如何更容易的为人所使用呢?越标准化、越复杂的技术越不容易控制,反对社会有更大的控制。象现在的系统很好使,很舒服,在某种程度上越不容易控制,越危险。?
关于产品的使用寿命问题,一个产品的存在、消亡、取代都是有其原因的,一个产品可能在某一阶段特别有生命力,而在另一阶段被取代了,但它并没有消亡,而在别处运用。如丝绸与尼龙,在西方,有很长的时间里,丝绸非常受欢迎,但后来被尼龙取代,而今天丝绸又成为受欢迎的高级织物,“旧”的产品的消亡,并不一定是完全的消亡,可能在其他的领域中再次开发并被使用。人类生活存在着这样一个持续性、多样性。?
设计存在着两种手段:①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标准的改变。如第一批汽车出来后,可让其更好看、更好用。但在第三代、第四代直至以后,这种改变将越来越难。②打破现有的标准,用独创的方式,形成新的标准,为人接受。如汽车的问题:一个产品的结构性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汽车刚发明时没有灯,当时法律上规定,一个车在跑时,需前后各一人拿着灯跟着跑。这就要求车上装灯,要求必须有电源,然而发动机又太小了。后来,用电来启动,就解决了发动机的发动问题。条件的变化给设计师带来新的可行性。车体的外观,不完全是为了好看,而是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决定的。如以前车体是由锻打工人手工打造,通过板金来支撑车壳。而随着自动控制的运用,车壳完全由自身的结构支撑起来,从而对车身的设计提供了至少两种以上的选择。车身的设计受流体力学的影响,后来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形成,对其也产生了影响。如:冲压成型、拉伸成型为车体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也带来很多的改变。从而使①、成本降低。②、无废料。③、形态多样化。1975年前后石油短缺,使车身减小体积,这些都说明条件的变化对设计的影响。?
在设计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词“Complexity"可以译为“文脉”或“寓义”,如果有事物存在,他们之间就会发生关系。如:这种关系可以用高斯定律表示:n(n-1)/2=R(其中N为事物的数量,R为关系量)。每个事物都是对“文脉“的表达,这种”文脉“可以是结构、象征、宗教……越有“文脉”的事物,表达越丰富、越体系化的东西,事物之间的关系越明确。我们可以看到,以前产品的成功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种“文脉”性的原因。如:“大众”车,20-30年代的口号是为人民的设计。后来,为纳粹所用,二战后又为另外一种方式所采用,60年代又有一种寓义……“甲壳虫”现在又出现了,这种出现、重复,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文脉”性或说是“寓义”性。?
美的重要性是其中的一个方向,怎么表达,主要考虑使用者的反应、需求与潜在要求。如:小说家要想成功,就要了解读者在小说中获得多少对“文脉”的反应。通过这些读者再去发现更新的“寓义”性的东西或“文脉”性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一种象征。如“可口可乐”它就具有这种“文脉”,它象征“青年一代”,象征一种新的消费阶层和群体。?
那么就设计师和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再就是整个社会和人的相对认识是美的形态更重要,还是人性化更重要,这是两种不同的答案。现代设计师的面前有一个键盘,上面有美感的、人机的、生产过程的……设计师如何调动这些元素来为自己的设计服务,这样就使得设计成为非常体系化的工作。这就涉及到设计师对“市场”的认识。“市场”有两种概念①、是指销售的市场。②、是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卖,而且,产品本身作为载体要交换。交换物体,交换思想,它具有一种交换功能。设计师两个都要认识。真正的“市场”不仅是销售的市场,还是一种具有内在功能的可进行交换和使用的“市场”。
5。本土文化是设计的基石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产品本土化设计符合不同民族需要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情感要求,是民族表现于不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识别的要求表现为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表现为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即不同的风俗习惯、起居饮食、喜庆节日、信仰祭把、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特点等等。民族认同表现为同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即在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生活中,感觉到大家都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这种心理。这种心理强烈而集中地体现在共同的的风俗习惯,情感需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本土化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本土化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 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 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是设计师的责任。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决定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我国的孔府家酒也是卖的产品文化,因为“家”在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消费者购买孔府家酒不仅仅是为了喝酒,更多的是表达对“家”的一种精神寄托。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联想我市不少工商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6。工业设计 创新能力 人文精神
创新能力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内容。随着相关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的深入,对创新能力生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法进行的研究,已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工业设计教育已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工业设计教学面对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新和进取精神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挑战的关口,进一步对创新能力的实质进行深层思考,仍然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思考涉及创新能力的构成,有效力的创新能力生成的外部与内部条件,创新能力的保持与发展等诸多方面。本文将思路集中于构成并支撑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要素上,论证创新能力生成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条件与根本动因。
一、人文精神是创新能力的一大支柱
工业设计意义上的创新能力是与设计创新的过程分不开的。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待工业设计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了多方面的能力:建立并更新设计思想与观念的能力;对影响创新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对创新逻辑的掌握能力和对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对技术因素的把握能力;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将设想实施与推进的能力。在从“无”到“有”的产品创造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在某种理念支配下完成的设计定位的工作,处于创新过程的上游,决定了创新的方向、高度和深度,简而言之,决定了创新的根本意义。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建立新思想与新观念的能力就成为创新能力链条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影响设计观念更新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如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经济形式的形成,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变化等等,而主观因素则是工业设计师站在工业设计的立场上,思考以上客观条件对工业设计创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并且以更高的视点和更开阔的视角来审视工业设计的创新轨迹,预见设计创新发展的走向,将工业设计的创新活动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同人类的愿望和理想联系起来,评估创新意向将会实践或是将会背离工业设计“以人为本”的初衷。在各种有价值的工业设计创新观的建立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工业设计师头脑中的职业意识和人文意识。对创新能力而言,自觉地从人文意义上研究设计创新,以强烈的人文意识指导完成创造活动全过程的能力就表现为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本身并不能替代创新能力,但它摧生了获得健康的和有生命力的创新能力的可能性,如果说创新能力的生成与发展也需要一个平台的话,人文精神则是搭建这个平台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
二、人文精神对工业设计创新的深远影响
如前所述,人文意识对于创新观,人文精神对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在方向上、层次上和持久性方面对创新活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文精神对于创新能力发挥的不可或缺性。
1.对创新方向的影响
以整体厨房的设计现象为例,随着“厨房革命”的兴起而迅速进入中国家庭的厨房产品及配套设施,以其良好的功能性设计、空间适应性设计和宜人的外观设计而受到普遍欢迎,其所代表的“现代厨房”――其实更应该说是“现代西餐厨房”的概念也几乎被人们全盘接受。但从无论是直接引进的还是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的各种款式的设计中,我们都很难看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习惯曾受到过产品设计师的特别关注,所以这类产品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更像是一种适合中国厨房空间的欧式厨柜创新设计,这当然使人感到一种缺憾。如果说这种现象是由于企业和经销商为抢占市场先机而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造成的一种结果,还容易使人理解话,那么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在进行该类课题的模拟设计中,也瞄准眼前市场而无暇顾及其它的现象,则显得比较反常。在登载于《设计新潮》上的由外教指导国内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完成的整体厨房设计方案中,不乏各种新颖的构思,如反映在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和活泼自由的形态设计上,但我们同样不能从中感受到学生们对所处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有多少观照。同时,从这些及其它一些学生作业中,还很少看到基于对水资源日益匮乏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在厨房设计中进行过诸如水的二次利用或防止水污染等方面的创新尝试。虽然不能由此肯定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但局部表现出的在方向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创新意图,和事倍功半的创新努力,已足以引起工业设计教育者的注意。它提醒我们忽视人文因素会使创新的意义变得可疑,同时说明,人文意识的加强可以使我们的视点更高,视域更大,判断力更强,使我们不至于在经历一阵莫明其妙的创新冲动之后,把创新目标锁定在一两点技术性的突破上,并乐而忘返。
回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话题上,我认为,人文精神可以在创新方向上提供实际的帮助。
2.对创新高度的影响
“苹果Power Mac G4”的出现,使很多从事过计算机造型设计的人和接触过这类课题的学生目瞪口呆,我们透过这个崭新的产品形象,看到了真正的工业设计创新是如何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技术面孔”与“人性面孔”的交流与对接的。设计者通过产品而表达出的对“人性化设计”新的诠释,对“人一机”关系的新境界――“物与心的和谐”的见解,把我们对创新价值的认识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使我们悟出,那些充斥于国内计算机市场的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造型设计,其实只能算是被困于一个特定层次上的“差别化设计”,并无创新可言。
工业设计的创新永无止境,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创新的价值随着每一次对人类需求认识的加深而得到彰显。人文意识的强弱影响着我们从什么层次上认识产品对于人的意义。针对上面的例子而言,则将决定着之后的计算机设计是在读懂优秀设计中隐含的设计哲学后,建立更高的目标,寻求新的突破,还是受困于创新思想的贫乏而不得不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继续进行可疑的“创新”。
3.创新能力恒久不衰的动因
工业设计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中的每一步跨跃,都对工业设计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工业设计要在变化中不停地寻找新的切入点。因此,创新能力就被要求成为一种非静态的、可持续保有并适时发展的能力。以关注人类文明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精神,是创新能力能够持久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动力。
受国内设计教育界关注并曾有大量国内在校生参加的每一次国际性的设计竞赛或工业设计竞赛,都可以看作是人文意义上的对设计思想的一次启迪,如以“编”为题的“第九届大阪国际设计竟赛”的宗旨是:根据不同事物的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在总体概念上进行编织、重组、改变和建立联系。要求参展者思考:为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今天的设计能做些什么?并进行其可能性的探索,提出新的提案。又如2000年“名古屋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的主题――通往希望之路:“希望对于人或在眼前,又或在未来”,“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描述人类的希望、愿望、期盼是如何交织成为通往未来的时空参量。”从这些对主题的阐释中,反映出了工业设计家将设计创新同人类渴望到达的领域联系起来的强烈的人文意识。这也就是永不停滞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的思想源泉与精神支撑。
三、对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思考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要”中,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这对新的工业设计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对于我们超越关于“艺术类”和“理工类”的争论,认清“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对能力构成的重要性与不可偏废性,寻找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规律并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观察国内的工业设计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在创新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育方面还存在有失衡的现象。其成因除了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外,还有实施难度上的差异。
在科学素养方面,一是由于课程设置中相应课程及课时量的增加,对加强该方面的教育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二是由于教育对象自身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该方面教育的顺利开展。作为被社会学家称为“新人类”或“新新人类”中一群的眼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享受着科技带来种种好处,和高新科技之间存在有天然的亲合性。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的实施则显得困难得多。这种教育要求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积累,在创新意愿的支配下,在不断地思考有关人的愿望、情感等问题的过程中,对各种线索进行抽象、归纳与整合,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新的思想状态。它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的培植与养育为出发点,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地、不间断地向学生的意识、悟性和思维习惯发起挑战。这项工作显然不能通过系统而合理的课程设置计划的实施而自然地完成,其质量与效果也不太可能由严谨的教学大纲来规范。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精神在专业教学中持续体现的过程。
四、实施具有人文精神实质的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在这里,一位日本工业设计教育家的教学案例会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总结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客座教授佐野•邦雄先生的历次讲学活动,其教学特色是十分明显的。使人印象最深的是,在课题设计的指导过程中,不急于使学生进入设计程序,而是引导学生先经历一个非设计的过程。如方法之一是规定学生完成一首命题短诗,并互相传看交流。在“秤”的课题设计中,学生通过写以“测”为题的短诗,表达了对“测”的行为和过程的多重意义上的理解,涉及面之广,出乎学生自己的预料。“测”的行为同心与心之间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等等诸多方面发生关连,“测”的内涵被无限扩展,并与人的某种愿望与需求联系在了一起。这很有可能使学生出其不意地进入到一个对于“秤”的新的认识层面。
孤立地看待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案例,也许会觉得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我同意佐野先生的观点:把一个一个的点连接起来,就能形成一条线。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能力培养的方向集中到引导学生探求产品创新的根本意义上,引导学生摆脱向工业设计学习工业设计,向创新设计学习设计创新的单一的能力获取模式,促使学生动用所有的知识贮备,对设计创新的相关性因素――尤其是人文因素进行广泛地、经常性地研究,在这种治学精神下,实现健全的、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设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之,在我们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的时候,人文精神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应当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能否完成其新的使命。大而言之,还关系到未来的中国工业设计能否结束跟从状态,踏上真正的创新路程。
7。设计人性化趋向
1.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社会绝大多数的生活水准来说,是随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渐次提升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除此以外别无奢求。而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就会对设计物产生更高的要求――包含了除实用之外的更多心理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欧洲18世纪工业革命之初,当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将大量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推向市场时,大多数人是欢呼雀跃的,尽管那些产品都粗制滥造、丑陋不堪,因为在当时的低水平生产力条件下,有是“聊胜于无”的。二战后的40―50年代是世界经济的恢复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工业设计便遵循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更少花哨和虚饰。经过60―70年代的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许多国家进入了丰裕社会时期,于是久压在人们心中的那份心理的、精神的欲求便“蠢蠢欲动”,再也按撩不住了。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变得更挑剔和苛刻,不仅是满足人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心理的需要。设计不仅要实用,而且要适用。不仅要适用,而且要在设计中赋予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因而80―90年代设计的人性化趋向的出现和渐成气候便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理。正如美国设计家普罗斯所说的“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
2. 人类需要阶梯化上升的内在要求
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要不断产生和满足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即多少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一定全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但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载体――设计物,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无庸置疑的。因而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经济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设计师产品的挑剔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对于设计理性化的反拨
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和倡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20世纪40―50年代逐渐成熟,并成为席卷全球、一统天下的国际主义风格,在70年代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在他的知名作品《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中愤怒地说:“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会三分之二的天际线。说的虽是建筑设计,但相同的情形同样发生在工业设计领域。现代主义设计以其高度统一、理性化的特征和冷漠的面孔征服了全世界,在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受到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新一代消费者的批评、指责和发难。1972年美国“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的被炸毁即是证明。这个由日本设计家山崎实设计,建于1954年的供低收入家庭居住的住宅区,采用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方式,以混凝土、钢筋和玻璃为材料,只强调功能而缺少装饰,外观设计工整有致,冷漠而毫无情感,如同监狱一般,完工以后即使低收入的穷人也不愿迁入这样冰冷而缺乏人情昧的住宅区。从50―70年代,其居住率还不到1/3,市政府只好在1972年将其全部炸毁,以腾出地方重建新建筑。这一事件给了追求冷漠、理性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以当头棒喝。作为对过分理性化设计的反拨,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强调装饰和人性化的设计便应运而生,不断调起消费者的胃口,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德国的著名设计师兰姆斯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领袖人物,曾在50―60年代设计出一系列高度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而冷漠的经典德国产品而著称于世。然而兰姆斯在80年代即开始受到冲击。以德国西柏林为中心的设计家组成的“新德国设计”流派就公开反对以兰姆斯为代表的正统德国设计,强调设计的生动的、人性化的特点。其精神领袖克里斯提安•邦格拉博(Christian Borngraber)公开宣称:“我反对的不是兰姆斯,而是那种说德国设计必须象兰姆斯的刻板教条”,对沉闷的、冷漠的、理性的德国设计发起强烈攻击,反映了对极端理性主义设计的厌恶情绪。一方面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消费口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一方面是过于刻板、冷峻、理性的千篇一律的设计面孔,其结果必然是选择变化、突破――由理性化走向感性化,由非人性化走向人性化的物极必反,矫枉过正,80―90年代的这种对理性化的反拨也实在是情理中事。
8。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激烈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人类技术与文化融汇结晶的工业设计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与此相适应,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工业设计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自从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图形显示器。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瑟兰(Ivan Sutnerland)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论证了计算机交互式图形技术的一系列原理和机制,正式提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从而奠定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开辟了广泛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在硬件及软件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也因其快捷、高效、准确、精密和便于储存、交流和修改的优势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的各个领域,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工业设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用计算机来绘制各种设计图,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替代油泥模型,或者用虚拟现实来进行产品的仿真演示等。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具有更高的整体意识和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效果图表现。
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的格局,新兴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开始取代钢铁、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力军,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苹果、IBM、惠普、美国在线、亚马逊、思科等IT业的巨头如日中天。以此为契机,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开始了战略性的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将高新技术商品化、人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开创了工业设计发展的新纪元。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在这方面工作是最具代表性的,成了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旗舰。
苹果电脑公司1976年创建于美国硅谷,1979年即跻身于《财富》前100名大公司之列。苹果首创了个人计算机,在现代计算机发展中树立起了众多的里程碑,特别是在工业设计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苹果不但在世界上最先推出了塑料机壳的一体化个人计算机,倡导图形用户界面和应用鼠标,而且采用连贯的工业设计语言不断推出令人耳目一新计算机,如著名的苹果II型机、Mac系列机、牛顿掌上电脑、Powerbook笔记本电脑等这些努力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看法和使用方式,计算机成了一种非常人机的工具,使日常工作变得更加友善和人性化。由于苹果一开始就密切关注每个产品的细节,并在后来的一系列产品中始终如一地关注设计,从而成了有史以来最有创意的设计组织。
苹果电脑公司的成功有赖于其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乔布斯深切了解产品必须具有普通大众能理解和欣赏的特质。对高科技产品而言,产品的技术性能和指标与其外观和个性同样重要。因此苹果公司在努力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工业设计,一方面邀请世界级的设计公司为其提供设计服务,另一方面又组织起了自己的高水平的工业设计部,从而确保了公司无可匹敌的设计质量。在苹果公司,优秀的设计是企业的一项战略,而不仅是美学的抉择。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一致性,苹果公司开发了自己的系统软件,这在计算机生产厂家中是决无仅有的。苹果软件的图形界面、移动光标、拖动操作、下拉式菜单等早已成了业界标准。
1998年苹果推出了全新的iMac电脑,再次在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的浪潮,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iMac秉承苹果电脑人性化设计的宗旨,采用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大大方便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用户,打消了他们对技术的恐惧感。从外型上看,iMac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又略带童趣,色彩则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完全打破了先前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高技术、高情趣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iMac的基础上,苹果又相继推出了ibook笔记本电脑和G3、G4专业型电脑,对IT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工业设计在信息对代的巨大能量,因而更加注意产品的创意。毫不夸张地说,iMac将带来计算机设计的文艺复兴。
iMac设计的灵魂是苹果公司工业设计部主任乔纳森•伊维(Jonathan Ive, 1967-)。伊维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在纽卡斯尔大学学习工业设计,1991年进入苹果公司。他在苹果公司的第一个项目牛顿掌上电脑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杂志的优秀产品设计奖,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96年初,伊维担任苹果工业设计部主任,当时苹果正值最艰难的时期,工业设计部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伊维不负众望,工业设计部很快推出了一款学生用的便携式电脑eMate,外壳采用半透明的塑料,造型酷似书包。eMate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预示着iMac的问世。在设计iMac的过程中,伊维力图回归苹果的传统,即创造独特的产品而不是模仿。伊维说,多年来,苹果一直在试图摆脱既有的计算机标准模式,有了iMac,苹果再次树立了自己的个性。伊维强调设计师一定要富有激情,他认为激情是很神密的,太多的激情可能会带来麻烦,但激情会丰富我们的心灵并有助于有效的交流。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视用户的需要,他说,我们不能还没弄清用户是谁就开始设计,我们应该清楚用户在哪里,他们需要些什么?在谈到iMac的设计时,他说:"我想让iMac是这样一种设计,用户不会害怕它,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元素,能与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元素"。iMac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苹果公司以外,其他一些计算机公司也十分注重工业设计来提升自己产品的品质和树立企业形象,IBM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BM是美国最早引进工业设计的大公司之一,在著名设计师诺伊斯的指导下,IBM创造了蓝色巨人的形象。但是,从80年代起,IBM的工业设计开始走下坡路,优秀的设计越来越少,品牌形象趋于模糊,这也反映了企业在经营上的不景气,创新精神逐渐消失。到了80年代末,IBM已与竞争者无多大的差异,融汇在"乳白色"的海洋之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IBM的高层决定回归到设计计划的根本---以消费者导向的质量、亲近感和创新精神来反映IBM的个性。通过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努力,IBM终于以"Think Pad"笔记本的设计为突破,实现了IBM品牌的再生,塑了一种当代、革新和亲近的形象。美国微软公司虽然是一家以软件开发为主的公司,但也十分重视工业设计,该公司为儿童开发的"方便球"(easyball)鼠标器试图将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更加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童趣,方便儿童操作。该产品曾荣获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
台湾的计算机生产厂家宏基也由于在工业设计上的投资而由一家知名度不高的厂家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大公司。1995年初,宏基预见到了家用PC的市场不断扩大,决定专注于家用PC市场,于是委托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Frogdesign)创造一种崭新的产品系列。设计人员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将文化、热情与刺激融为一体,使个人计算机真正具有个性。其结果是一种介于家用电器与计算机之间的全新产品----Aspire,这咱产品易于使用,适合于家庭环境,并且有全新的外观。产品造型以图弧为特征,通风孔为随机分布,大小不等的圆孔,就好象切开的瑞士奶酪。Aspire采用蓝色机身,而不是传统的乳白色。这一独特的设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市场反应大大超乎预料,并获得了1996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的计算机类金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计算机已从实验室中的高精尖设备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一件家用产品,其外观造型也由严谨、理性的高科技风格转向更为自由和丰富多彩形式。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工业设计任重道远。
美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更使美国社会全面迈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全新时代。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美国工业设计从20世纪80年末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以罗维为代表的美国设计先驱先后辞世,尽管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公司有些依然存在,但这些大师的位置被一批新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所取代。这些新型的设计事务所无论在知识结构、服务领域还是设计手段上都与传统的明显事务所大不相同,由于它们紧紧把握住了信息时代的脉博,设计业务迅速扩展,在工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美国工业新一代的英雄。这些新型的设计咨询公司不再以著名的设计师为招牌,而是以带有"设计"字眼的名称来命名,强调了设计是一项团队活动而不是个人的工作,例如纽约的Smart Design、芝加哥的Design Logic加州的Lunar Design等。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公司的负责人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欧洲移民,而著名的Forgdesign原本就是一家德国公司,这些新一代的设计师把更多的欧洲观念带到了美国,从而将美国先进的技术与欧洲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美国设计在信息时代又有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这种情形在加州,特别是硅谷尤其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欧洲人定居于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此地的新兴高技术产业与先前机器年代的美国设计前辈没有多少联系。在这里,不少新型的设计公司一直在为苹果等高技术公司服务。
与传统的工业设计事务所以提供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为主不同,新型的设计公司能够向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它们不仅能提供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工程设计,也能提供市场研究、消费者调查、人机学研究、公关策划甚至企业网站设计与维护等诸方面的服务,并具有全球性活动的能力。事实上,一些新型设计公司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性的服务网络,以应付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工业设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企业管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来设在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削减,转而采用社会合作的方式,既减少开支,也能更广泛地寻求社会上专业资源的合作。此外,许多企业把设计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经营品质,激发创造性的战略性管理手段,而不只将设计局限于单个产品的开发活动,从而大大地扩大了工业设计的应用范围。由于企业对设计提出了更广泛的需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成不仅限于设计人员,而是多专业人员的合作。另外,设计公司的设计手段也因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SGI(Silicon Graphic)图形工作站和Alias、Pro-Designer等设计软件使工业设计更加灵活、快捷,工业设计本身也因此而高科技化了。
美国工业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的另一重大变化是高技术产品,包括计算机、现代办公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成了工业设计的主要领域。工业设计在使高科技人性化,商品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是设计师们的努力,先前令人望而生畏的高技术成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伙伴。
总部设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奇巴(ZIBA)设计公司被认为是国际最佳的设计公司之一。奇巴的设计理念是以简洁取胜,并强调产品的人机特性,因此公司的产品设计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上帝就在细节之中"。同时,奇巴也追求设计的趣味与和谐,通过色彩、造型、细节和平面设计使产品亲切宜人和幽默可爱,达到雅俗共赏。奇巴公司近年来与微软、惠普、富士通、英特尔等公司合作,设计了许多优秀产品,其中该公司为微软开发的"自然"曲线键盘因其使用方便,人机界面舒适,造型新颖独特而受到用户欢迎。奇巴公司还设计了大量高技术的医疗设备,这类产品的设计多采用简洁明快的体块造型以方便操作和清洁,并力图使先前复杂而且令人畏惧的医疗过程变得简单而轻松。奇巴设计的血液透析机用简洁明了的触摸屏取代了先前复杂的控制键和开关,并安装了自动控制软件,使医务人员能方便自如地操作,另外,由于采用了模块式的设计,还可以方便地拆装,有利于提供现场服务。
IDEO设计公司也是国际领先的设计公司之一,共有员工320人,1998年的设计费收入达3千万美元。该公司的产品设计十分强调人机互动关系,使人们能以自然、方便的方式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方式可以是视觉、触觉的、听觉的,也可以是味觉的,甚至可以是嗅觉的,因而使人机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互动设计是由硬件与软件的综合而形成的,代表着信息时代产品发展的趋势。IDEO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除了前述的设计公司以外,帕罗. 阿尔托(Palo Alto)设计公司、费奇(Fitch)设计公司等在IT业产品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帕罗. 阿尔托公司为金字塔技术公司设计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外观造型反映了该系统的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均可叠加并可热插,而不必停机。费奇公司为松下公司设计了一款多功能的家用通讯装置,以探索未来产品的设计方向。由于该装置集10种功能为一体,设计师尽量化繁为简,根据不同功能的使用频率将其分为两个"层"来分别组合,巧妙地解决了难题。为了探索未来的个人资讯装置设计,费奇提出了一款名为数码MoCCA 的微型个人电脑概念,在这款小巧灵活的电脑装置采用语音为交互媒介,具备语音邮件、可视会议、诊断、导航系统等多种功能,可以佩带、手持或桌上使用。该设计获得了1998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金奖。
欧洲及日本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从总体来说,美国的信息技术比欧洲要先进,但在某些领域,如数字通讯技术方面,欧洲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工业设计而言,欧洲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欧洲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使设计师们在信息时代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高技术以一种充满人文和艺术情调,有时甚至是令人激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欧洲在从美国输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向美国输出优秀的工业设计。正如20世纪40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深刻影响了美国的设计界一样,今天的欧洲设计也在美国设计界,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设计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际设计界最负盛名的欧洲设计公司当数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国际设计公司,青蛙设计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风格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产品。公司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包括AEG、苹果、柯达、索尼、奥林巴斯、AT&T等跨国公司。青蛙公司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家具、交通工具、玩具、家用电器、展览、广告等,但90年代以来该公司最重要的领域是计算机及相关的电子产品,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青蛙的美国事务所成了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设计最有影响的设计机构。
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于1969年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便是青蛙设计公司的前身。艾斯林格先在斯图加特大学学习电子工程,后来在另一所大学专攻工业设计。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完满地将技术与美学结合在一起。1982年,艾斯林格为维佳(Wega )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另外,青蛙(Forg)一词恰好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的缩写,也许这并非偶然。青蛙设计也与布劳恩的设计一样,成了德国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杰出代表。
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甚至嬉戏般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青蛙的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Form follows emotion),因此许多青蛙的设计都有一种欢快、幽默的情调,令人忍俊不已。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器,看上去就好象一只真老鼠,灰谐有趣,逗人喜爱,让小孩有一种亲切感。
艾斯林格认为,50年代是生产的年代,60年代是研发的年代,7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年代,80年代是金融的时代,而90年代则是综合的时代。因此,青蛙的内部和外部结构都作了调整,使原先传统上各自独立的领域的专家协同工作,目标是创造最具综合性的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采用了综合性的战略设计过程,在开发过程的各种阶段,企业形象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三个部门通力合作。这一过程包括深入了解产品的使用环境、用户需求、市场机遇,充分考虑产品各方面在生产工艺上的可行性等,以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高质量。此外,还必须将产品设计与企业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统一起来,使传达给用户的信息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青蛙的设计原则是跨越技术与美学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实用性来定义产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由于青蛙的设计师们能应付任何前所未有的设计挑战,从事各种不同的设计项目,大大提升了工业设计职业的社会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业设计师是产业界最基本的重要成员以及当代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的封面,这是自罗维1947年作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对青蛙设计公司来说,设计的成功既取决于设计师,也取决于业主。"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找到合适的业主更重要的了"。相互尊重、高度的责任心以及相互间的真正需求却是极为重要的,而这正是青蛙公司与众多国际性公司合作成功的基础。
青蛙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始于1982年,当年青蛙公司在美国加州坎贝尔(Campbell)设立了事务所。1986年又在东京设立事务所,开拓亚洲业务。青蛙美国事务所为许多高科技公司提供设计服务,在设计中特别重视机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青蛙是苹果公司长期的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地用户友好"的计算机,通过采用简洁的造型、微妙的色彩以及简化了的操作系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为苹果设计的苹果II型计算机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被称为"年度最佳设计"。从此以后,青蛙公司几乎与美国所有重要的高科技公司都有成功的合作,其设计被广为展览、出版,并成了荣获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品最多的设计公司之一。和其他类似乎公司相比,青蛙设计公司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而能洞察和预测新的技术、新的社会动向和新的商机。正因为如此,青蛙设计能成功地诠释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意义。
欧洲的一些大型电气公司非常关注新兴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和AEG公司都在这方面成就不凡。为了探索数字化办公环境的特点,飞利浦与奥利维蒂两家公司的设计部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的未来产品概念,并公开向用户、传媒、有关专家及普通大众展出,以求得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它们设计的名为"魔毯"的电脑,采用了柔软而可折叠的桌面,铺开后可提供多媒体的办公环境。飞利浦公司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家庭数字化设备,使科技与居家生活融为一体。飞利浦的新产品Solace是一种可以远程连接家庭的网络,以检查家中正在进行的活动和住宅电话的便携式设备,其外观酷似一只皮夹。该公司设计的一个厨房用因特网接口则借用了一个传统的切菜板造型,这一概念产品用语音或触摸启动,在定购了食物后可下载相应的烹饪方法,并显示在屏幕上。
瑞典的爱立信和芬兰的诺基亚是两家在高科技人性化方面颇有建树的通信技术公司,它们将北欧设计独有的简洁、实用和自然的特点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众多充满人情味和个性的产品。诺基亚公司以"科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率先推出了弧面机体滑盖通话设计,满足了使用者握机更舒适的需要。1998年,诺基亚极具特色5110"随心换"手机 ,为追求个性化的现代人提供了多种色彩的外壳,可以方便迅速地随时换装,使高精尖的技术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与五彩的iMac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日本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在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如CPU芯片,系统软件、网络技术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但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日本有其独特的优势,就是通过诱人的外观、精心设计的细部、相对低廉的价格来赢得大众市场。日本生产的数码像机、电子游戏机、彩色打印机、液晶显示器等在国际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信息时代,日本传统设计中小、巧、轻、薄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了日本高科技产品的重要特色。在这方面,索尼公司依然是引导潮流。美国《大众科学》评出的1999年全球最佳科技成果100项中,索尼公司的产品占了5项,是入选产品最多的公司,这些产品都体现了索尼公司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消费商品的超凡能力。索尼的产品以精巧雅致著称,无论是台电脑,还是笔记本电脑,都异常轻薄。索尼公司的Picture Book 微型笔记本电脑不仅是一部不足一千克功能强大的电脑,而且是首部带数字像机的笔记本电脑,并能快速发送电子函件。索尼公司十分擅长应用高技术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Palystation游戏机获得了堪与"随身听" 媲美的巨大成功。索尼设计的数字像框和讨人喜欢的机器狗Aibo也大受欢迎。
9。未来设计
未来设计将怎样发展变化?未来设计的目的将是什么?未来设计评价的标准将如何变化?未来设计对人类的发展将意味着什么?在现代设计塑造了一个“人为世界”,而“人为世界”正从许多方面畸形的塑造人类自身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人类精心设计的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在人类陶醉其辉煌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和负荷,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而破坏的进一步恶化已不可避免。这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公认。唯一我们能做的,只是希望将这些破坏的进一步恶化,能在我们清醒的意识下发生和减缓。而不使这些破坏的进一步恶化变成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这将使人类逃离绝境,使人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敏感,更加人性,更加道德。
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使我们开始怀疑现代设计伦理的正确性。现代设计一味地、盲目地求新、求异、求变化,最大限度的刺激消费,是现代工业“文明”悲剧的根源。未来的设计应该有新的伦理规范,从而避免和减缓这些悲剧的发生。未来设计将建立在人类广义的生存之道上。设计的重点将是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减缓环境恶化的速度,降低消耗、满足人类生活需求而不是欲望,提高人类精神生活质量。
我认为,未来设计首先要考虑下列问题:产品能否从长期意义上改善人类生存空间和环境。能否有助于维护全球性生态平衡及品质。是否能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过剩生产。因此,展望未来,设计文明将优化现代工业“文明”,“少而优/Less but better”将是设计艺术的新的伦理规范和哲学思想。
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无论你承认与否,几乎成了现代设计唯一的评判标准和伦理规范。这正是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调的根源。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和倡导合理消费的美学观念,形成新的设计评判标准和伦理规范。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平衡生态。
当然,新的观念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不能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种时髦的论调。而应赋予实践,落实到具体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只有这样,新观念才有意义。
例如,用新的观念来看待“耐用品循环利用”问题,就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利用”不能仅停留在材料的回收利用上。应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假设,耐用品不再象现在这样被全权销售,产权仍归生产厂家,消费者只购买商品的使用权和维修权。当产品使用后,将回到工厂翻新,维修保养,再回到市场,再次被使用,直至报废,然后用于材料回收再利用。这样就安庆改变了人类对耐用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亦改变了设计师对耐用品的设计重点。把刺激消费(资源滥用)的旧观念引向合理消费(资源耐用)的新观念。要实现这一改变,将是未来每一个设计师,设计教育界,设计团体及生产厂家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的产品设计还停留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系统设计上,从未来角度来看,这是孤立的,表象的,静止的,狭义的。未来的产品设计将着眼于产品相关环境的设计上,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当然,要设计师们和企业家们立即改变观念,设计生产出符合未来标准的产品决非易事。这将面临太多太多的难点。特别是在当今刺激消费,市场经济的大形势笼罩着整个世界,要做一点真正有利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好的设计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不过,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有良知的人。从每天用的各类产品,到自认摩登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必要的?人类制造了太多太多垃圾,宁人迷惑,压抑,不安。因此,变是必然。“合理消费”,“道德经济”是未来人类自救的方向。
未来设计和工业的职责有其伦理性和道德性。好的设计,好的工业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
我们要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观念把设计看成是舞台灯光。设计只是为了创造瞬间的吸引力。不择手段的迎合它的目标观众。不管它有没有长远的好的互动,都可以称为好的设计。因为,从传统的观念来看,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设计没有永恒的色彩。在这个保护伞下,产生了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新奇,使得对表象美感的追求高于了内在美感的追求。回顾设计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刻意为新而新,为异而异的设计很少有好的新设计。相反,不求新不求异,只求做的更好的设计,往往都是好的新设计。这里面有个哲学道理,外在的新来源于内在的美。
不过,许多人依然相信,未来的设计不会有本质的变化,设计的中心依然是用短期行为的设计迎合人类的各种欲望,无需关心后果。他们认为设计造成的危害是微乎其微。明天的科技完全能够解决现代文明造成的一切的破坏。这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观点,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凡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一族。这是因为现代教育的局限性还是学人的傲慢和偏见。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从不以高贵或阳春白雪自居,从不应有偏见。而应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勇于批判的,高瞻远瞩的态度。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学会能够敏锐地意识到什么是错误,什么应该发生,什么不应该发生。
学人作出的决定应来源于客观事实。来源于对人类乃至世界宏观的领悟。而不能只停留在某些幻想中,偏见中,盲目地满足人类短期欲望。如果学人们,特别是设计师(未来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文明将向前推进一大步。
要改变人类长期形成的设计或造物的伦理道德观念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如果能从人类思维方式上加以改善,这将是非常可喜的成就了。设计正是处在思维的最前沿,因此,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未来的设计思维方式。
未来需要真正诚实的设计,优秀的设计,这些设计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全球意识,降低物性技术的控制力,增强人性技术的控制力之上。使人类进入真正有序的主宰地位,而不是现在自认为主宰的被主宰的被动地位。
未来的设计是对设计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从设计师到大众逐步推广,通过诚实的,优秀的设计构筑人类长期的,高质量的未来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及环境。
德国设计委员会主席Dieter Rams 明确提出,德国设计委员会的宗旨是:本着全人类的原则,努力影响政界、商界接纳“设计对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类今天漫不经心的设计,将是人类明天极具破坏性的灾难。一次性的快餐盒,制冷用的氟利昂、碱性干电池、汽车噪音及尾气、通讯设备的电磁波、人造板中的甲醛、产品的过剩生产、传媒无情侵犯、工业废料、核废料等等,举不胜举。
因而,未来的设计必须是吸取过去的教训,综合考虑全球性的工业需求,媒体需求,人类的高质量生活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欲望),达到最大限度地使用人类有限资源和能源的目的。
中国和世界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正面临着工业现代化和信息现代化并进的复合时代。因而,面临太多太多新的领域和问题。但我们有发达国家在发展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训作为起点。应该能做得更好,更理智,更客观,平衡好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平衡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生产,重复性的投资,节省材料,节省资金,节省时间。中国将有可能在未来设计中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未来的竞争中,重点一定是在提倡发展新技术、新科学方面,同时也在发展普及、保护和延用生态环境的理论方面。而设计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大有作为。但未来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全球性的有效的,共同的设计伦理道德规范和设计政策。这是未来人类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常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地球村,交流更多,互动更多,更具宏观统一性。
在未来,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着“质”的增长,已不再是“量”的增长,不再是铺张浪费,破坏资源,增加负荷。设计的质量将是产品总体质量的关键。设计师及设计工程师应把自己的作品完全容入工业文明新概念的研究中,将对产品总体质量负责。
在未来,产品求新,求变化是必然的,但它不应来源于市场,而应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新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新的产品哲学思想“少而优”。我认为,实现“少而优”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首先是人类本身,其次是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目前在世界许多地区和部分城市人群中已引起了关注。
未来需要的是智慧的科技和智慧的设计。而现代工业生产象脱缰的野马,裂性大发。象晚期的癌变,超速增长。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垃圾。给我们这个本来就不大的空间和环境不断增加负荷。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我们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呼唤未来设计,我们呼唤工业文明的新概念。
到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将完成后工业化过程,将更强有力地操纵信息、市场和技术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工业设计正是信息、市场、技术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因素。
一、工业设计的产生
爆发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工业革命强烈地震撼了整个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各工种的分工细化。分工暴露了生产各环节之间衔接、配套的矛盾,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相分离。正是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之中,逐渐体现出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由于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使大批区别于原来艺术品的拙劣、粗糙的工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引起工业制品与需求者的利益冲突,产品严重缺乏设计,工业振兴和设计危机的矛盾困扰着生产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与发展。这种情况下英国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工业和艺术要结合,主张国家应和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管理市政设计和工业制品设计,使当时的英国工业振兴找到了出路。
二、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抵制,发展有所减缓。德国后来居上,工业设计在那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20世纪,欧美国家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了德国的机械化生产。德国工业设计著名理论家和活动家穆特修斯,对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和工业设计运动的发展提出“粗糙产品的制造并非因为机械制造,而是出于机械使用者的不当和我们的无能;批量生产与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但要有工业设计设计出生产优质产品的标。”这种观念大大引导了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开发,工业设计不仅强有力地介入了小至风扇、水壶的工业产品设计,还进入了大至厂房在内建筑领域设计。包豪斯打破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的对立局面,以机器为创作工具,将设计成果纳入批量化生产中,以实际艺术架起了沟通技术的桥梁,使艺术与技术获得了新的统一。
一战和二战期间,北欧、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工业设计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比如北欧国家以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美学设计思想,受到设计界的关注,并在20世纪20年代异军突起,冲破了地理环境造成的封闭,登上了国际设计舞台。意大利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的结合造就了大批的设计师,他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合作,设计出象菲亚特508及Lancia―Ccoupe Aprilia等经典品牌,使意大利产品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产品。二战时期的美国,面对军需市场的巨大需求,工业设计师们大显身手,把吉普车这种貌似机修工未装配完的步行机器,设计成能最大限度适应战时各种条件使用的代步工具,成为美国战时工业设计的典范。二战中,美国收留了大量的包豪斯流亡人员,加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当时的设计中心。同时,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正式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对设计师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设计“可口可乐”标志而闻名世界的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维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国家宇航局局长的设计顾问。
二战之后百废待兴,各国工业设计师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重建家园及使产品重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战后经济的发展及消费的膨胀产生了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例如美国为迎合市场消费者流行样式的口味,确立了“有计划的设计废弃制”的设计战略,通过产品外形来吸引消费者,由于商业化设计过分强调外表而忽视机能及人的使用,因此很快走上了卜坡路。随后出现的经济袁退及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等,使设计师对产品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促使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市场学、环境学等现代科学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以新科学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工业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工业设计意在“以系统的方法,以合理的使用需求、健康的消费,以自发人人参与的主动行为,来创造新的生存方式――工作、生活方式。”
一、工业设计的概念(industrial design)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便有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使这两种需求融合为一体,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于对这两种需求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同,设计的概念也在不断变革,不断涌现出各种思潮、流派与风格。
对设计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生产方式力口以区分:即以现代化大工业为前提的皆归入工业设计;以手工单件制作为重要因素与价值所在的归入工艺美术设计。这两者在处理对象、手段与方式上都各不相同。相对而言,工艺美术设计更接近传统的方式,带有更强的艺术创造的性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设计。可以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实现某些功能;同样,工业设计也可能采取较传统的材料与技术来满足需求,在有些行业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迭,如家具、服装等行业。
1.传统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概念分析工业设计的性质:第一,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取得产品与人之间的最佳匹配。这种匹配,不仅要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还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取得恰到好处的匹配,这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第二,工业设计必须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加以着重论述。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2.现代工业设计
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设计所带来的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现代工业设计可分为两个层次:广义的工业设计和狭义的 工业设计。
广义工业设计(Generalized Industrial Design)
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
狭义工业设计(Narrow lndustrial Design)
单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作的响应。包括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
狭义工业设计的定义与传统工业设计 的定义是一致的。由于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因此产品设计常常被称为工业设计。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加以解决并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巴黎年会的定义,拓宽了传统工业设计的内涵,体现了工业设计开始渗透到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包装、宣传等领域的趋势。但这个定义是基于产品导向的设计理念,因此仍然把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核心。而现代工业设计是以人为核心,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其应用领域远远超出了产品设计的范围。基于这一观点,这里提出一种更简单、也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概念:“以系统的方法,以合理的使用需求、健康的消费,以启发人人参与的主动行为,来创造新的生存方式一一工作、生活方式”。这个概念清晰地表明了工业设计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
在本报告中所指的工业设计,均为广义的工业设计。
二、工业设计的分类
随着工业设计领域的日益拓宽,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设计的领域进行划分:
1.按照艺术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
一维设计,泛指单以时间为变量的设计;
二维设计,亦称平面设计,是针对在平面上变化的对象,如图形、文字、商标、广告的设计等。
三维设计,亦称立体设计,如产品、包装、建筑与环境等;
四维设计,是三维空间伴随一维时间(即3+1的形式)的设计,如舞台设计等。
2.从人、自然与社会的对应关系出发,按照学科形成的本质含义上分类
人、自然、社会组成了最基本的关系圈,如图l―l―l所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表示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他们是作为个别存在的人、自然界、多数人有组织的群体――社会。在三者相互关系中形成工具装备、环境装备与通讯装备的需求。对这三种需求所做出的响应,就产生了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与传播设计。这一方式深刻阐明了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它与其他分类的对应关系大致是
口产品设计相当于狭义工业设计,是以三维设计为主的;
口环境设计包括: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城市与地区规划、建筑施工计划、环境工程等;
口传播设计是对以语言、文字或图形等为媒介而实现的传递活动所进行的设计。根据媒介的不同可归为两大类:以文字与图形等为媒介的视觉传播;以语言与。音响为媒介的听觉传播。
3.按照工业设计概念与界定来分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设计的界限正在变得口益模糊,一些原属于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设计活动兼具了工业设计的特点,如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
工业设计作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迅速扩展到商业领域的各个方面:
口广告设计:包括报纸、杂志、招贴画、宣传册、商标等;
口展示设计:包括铺面、橱窗、展示台、招牌、展览会、广告塔等;
口包装设计:包括包装纸、容器、标签、商品外包装等;
口装帧设计:包括杂志、书籍、插图、卡通与版面设计等。
即便是在自成体系的建筑领域中,工业设计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设计的内容
我们知道工业设计在企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从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层次角度来分析工业设计的内容,对企业更好地运用工业设计,创造更大的价值,将提供极大的便利。
1.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企业运用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工业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使产品既是企业的产品、市场中的商品,又是老百姓的用品,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
2.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ldenlti―fication System,简称CIS)
企业识别系统由统一的企业理念、规范的企业行为及一致的视觉形象所构成。即通过CIS设计,使企业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可以鲜明地显示企业的个性,是企业力量和信心的体现。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可使消费者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发展目标。
3.环境设计(人与硬件之间的界面设计)
工业设计是作为沟通人与环境(建筑、交通、居室、商场、街道……)之间的界面语言来介入环境设计的。通过对人的不同的行为、目的和需求的认知,来赋予设计对象――种语言,使人与环境融为―.体,给人以亲切方便、舒适……的感觉。环境设计着重解决城市中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面的一切问题,如:信息、信号系统、环保方案等,从而也参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设计管理(Des;8n Mana8ement,简称DM)
即将设计活动作为企业运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项目管理、界面管理、设计系统管理等产品系列发展的管理中,善于运用设计手段,贯彻设计导向的思维和行为,并将之与战略或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设计管理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企业要依循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在企业开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部门进行指导,以实现设计目标,使产品增值。成功的运用设计管理,可使企业在战略策划阶段就蕴含了经营的策略,同时,策略上的优势也为产品和企业在竞争中莫定良好的基础。
3。世界设计的历史及现状
一、二十世纪的世界设计
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至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有近4O年的和平,人民生活在浪漫与幻想之中,那时的设计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怀旧的色彩,比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它们力图阻止工业化的出现。一战,让人们产生的恐惧,忧患意识取代了对未来的美好使惧,形成了一个特殊观点:如果机械失控会屠杀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大规模的工业化产生的消极结果做出判断。当时的欧洲正处在一个很不安定的状况下,社会民主思想开始逐渐移人一批清醒的设计师的脑中,他们努力从建筑设计着手改良社会,提出“设计是为大众”的观点,这些人变成了现代设计的核心。德国的设计立场就是受社会工程和社会工作立场影响的,它强调设计怎样为德意志民族例造更好的条件。包豪斯(Bauhaus)的第一任校长、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曾说:“我的设计要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日照。”由此可见,他们进行的是“社会工程活动”,即对社会进行工程化的改革。“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现代设计形式不是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的结果,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民主思想,目的则是创造廉价的、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
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 Gestaltung at 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员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乌尔姆的教育体系对了战后的设计教育起了引导作用,创造了模式,奠定了基础。
因为德国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设计和人的物理关系(如尺寸、模数的合理性等),所以德国的设计是冷静的、高度理性的,甚至是不尽人情的,以致有时缺乏对设计和人的心理关系的考虑。北欧的现代设计却十分注意这―关系,它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因素。斯堪的那纳维亚国家所处的纬度偏高.冬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使得人和室内陈设的关系极为密切,这就要求设计必须注意人的心理感受。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图(Alvar Aalto)等人提出要走德国人的理性主义道路,而不用德国人的简单的几何外形。他们的设计采用某些有机形态(如弯曲线)和原始材料(如木材),被称为“有机功能主义”。南欧的设计,意大利最为突出。意大利人把设计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不单纯把它看为赚钱的工具,于是小批量和高品位成了意大利设计的优势,这体现在那些别具一格的家具、汽车、鞋等设计上。
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1933年,包豪斯关闭之后,包括格罗佩斯、汉斯•迈耶(Hannes Meyers)、米斯•凡•德洛(Mies Vander Rohe)在内的5OO多人移居美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到来使以往没有理论基础的美国设计有了主心骨――设计的伦理、思想意识、教学体系。这些都为美国设计的飞跃埋下了伏笔。在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的社会环境中,包豪斯主张的为大众设计的观念被湮没了。但美国提供的广袤土地和强大的经济支持再次燃起了建筑师们的热情,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国际主义风格诞生了,它是美国的商潮同德国的理念结合的产物。这种风格逐渐波及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
二、世界设计的现状
时间推至90年代,设计又面临新的形势。在此之前,各行业的界限相对比较清晰,分工明确。进入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对设计而言,另一个强力冲击来自电脑。由于最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从而使设计教育主要以技法训练为中心。学生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因为那时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7O年代,甚至更晚一些。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设计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冲击。原先用画笔描绘或用其它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图,现在只需用一台硬件配置很好的电脑和AutoCad、Photoshop、3D Studio等优秀制图软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图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并且图样美观准确。电脑使往常占用教学4/5课时的技法训练锐减至少于I/1O,让学生有更充裕时间来考虑设计的细节问题,这对设计及其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国际主义带来的刻板面貌。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仅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中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震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北欧的木制、藤制家具形制性和个性的关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设计师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其次是后现代手义对现代设计造成的负面影响,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从罗伯特•温图利(Bobert Venturi)设计了“温图利住宅”起,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采用一些古典主义的历史符号并加以破坏,然后重新组合,企图改变现代主义刻板的面目。查尔斯、詹克斯的话或许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他说:“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主义加一点什么别的(装饰因素)。”后现代主义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在于它的调侃态度。事实上,它是采用调侃的方式使用古典符号,调侃适度才能达到很好效果,但是过多调侃便伤害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对古典主义有深入了解的中产阶级,而他们偏偏是最大的买主。此外,因为许多人不明白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含义,使得“后现代主义”变成了低能的设计师的遁辞,凡是他讲不通的都冠以“后现代主义”的大帽子。看着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不伦不类的建筑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虽然流行时间不长,但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
4。设计理念
设计是从人类生活的开始而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博物馆中文化性收藏品,其作者当时并未被称为设计师,但他们却是真正的设计者。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产生于设计,我们能通过当时的设计看到当时的文化。所以大家的责任重大,设计师是在进行一种文化活动,把设计推向未来,有人认为,设计师改变的只是景观,而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设计师是在改变世界,这是两个概念。
对于设计,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发明。二是革新或称之为改良。首先“发明”是从无到有,根据人们的真正需要,创造一种或几种真正的功能。如果只是对产品的外观、形态、性格等方面进行改变,那只是在发明基础上的“革新”。?
所以这涉及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使用的一种材料--塑料,早在19世纪初(BBC于1825年)就出现了。可以说,有很多发明是科学走在前面,而技术的产生却在其后。再讲一个例子: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的一个皇帝带兵征服了土耳其。他的士兵发现那儿有一种石头能用来燃烧取暖,这就是“石油”。在拉丁语中是“石头”的意思。二千年后的今天,石油已成为我们的主要能源之一。?
那么,是科学先于技术,还是技术先于科学呢?我认为,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有时是科学在先,经过研究、发现、发明,然后科学的运用变成技术。有时,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一种需求,一种技术,最后经科学家转化为科学。石油如果没有发动机的出现,也不会有象今天如此广泛的使用。这说明材料资源的运用取决于机械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机械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是一个辨证的关系。这说明一种生产的过程(材料、能源的过程),与一种好的材料导致好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好的材料、好过程、好产品互为的关系。同时好的产品又取决于好的结构、好的功能。
这又涉及到工业生产的问题。它指的是从人类最早的、有序的、有组织的、有效率的一生产组织方式,一种结构化产业。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同样的标准、尺度等进行塑造,这种由师傅设计,工匠营造的生产方式,早在古埃及就已开始了。再如现代的“福特”,在美国上了第一条自动化汽车生产线,有一种说法是这种生产线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另一个问题是,装配线上的工人来自完全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如何使他们在同一生产线上工作呢?从组织管理角度讲,生产装配线是比较合适的。所以福特装配线不仅是技术的要求,也是人的组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多种关系的要求。?
设计师把“产品”称为“产品”,而企业家可能把产品称为“产品”或“设施”,经济学家称为“货物”,这说明一个产品有不同的功能,也有不同的使用者。产品存在着多样性,这种多面化、多样化的认定,是根据人的不同的需求决定的。例如,汽车的出现是由于发动机的发明,后来发展成为“汽车的社会”,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汽车的发明会带来的影响,现在看来象一种寄生的“细菌”,由汽车引伸出新的道路?维修厂?维修工还有高速路……都和汽车有关。?
以上说明如何评价发明创造的重要性,以怎样的尺度来衡量发明创造的重要性。任何事物都处于系统之中,而系统对人类的生活最重要。如汽车从发明、发展到定型,是从1885年到1980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今天所有围绕汽车并与之有关的方面,及以后的发展,都与增加汽车的能力,打破对人的限制有关。人们希望无限制的旅行生活,无限制的发展。但这些都在变化。如汽车的“异化”使人被汽车所限制。将来汽车可能不再用汽油。而用氢光等能源方式,成为新的系统,汽车转而为其服务。汽车在80年代以前拥有最大的销量,而今天已不再可能,将会被新的销售所取代。产品如何更容易的为人所使用呢?越标准化、越复杂的技术越不容易控制,反对社会有更大的控制。象现在的系统很好使,很舒服,在某种程度上越不容易控制,越危险。?
关于产品的使用寿命问题,一个产品的存在、消亡、取代都是有其原因的,一个产品可能在某一阶段特别有生命力,而在另一阶段被取代了,但它并没有消亡,而在别处运用。如丝绸与尼龙,在西方,有很长的时间里,丝绸非常受欢迎,但后来被尼龙取代,而今天丝绸又成为受欢迎的高级织物,“旧”的产品的消亡,并不一定是完全的消亡,可能在其他的领域中再次开发并被使用。人类生活存在着这样一个持续性、多样性。?
设计存在着两种手段:①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标准的改变。如第一批汽车出来后,可让其更好看、更好用。但在第三代、第四代直至以后,这种改变将越来越难。②打破现有的标准,用独创的方式,形成新的标准,为人接受。如汽车的问题:一个产品的结构性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汽车刚发明时没有灯,当时法律上规定,一个车在跑时,需前后各一人拿着灯跟着跑。这就要求车上装灯,要求必须有电源,然而发动机又太小了。后来,用电来启动,就解决了发动机的发动问题。条件的变化给设计师带来新的可行性。车体的外观,不完全是为了好看,而是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决定的。如以前车体是由锻打工人手工打造,通过板金来支撑车壳。而随着自动控制的运用,车壳完全由自身的结构支撑起来,从而对车身的设计提供了至少两种以上的选择。车身的设计受流体力学的影响,后来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形成,对其也产生了影响。如:冲压成型、拉伸成型为车体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也带来很多的改变。从而使①、成本降低。②、无废料。③、形态多样化。1975年前后石油短缺,使车身减小体积,这些都说明条件的变化对设计的影响。?
在设计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词“Complexity"可以译为“文脉”或“寓义”,如果有事物存在,他们之间就会发生关系。如:这种关系可以用高斯定律表示:n(n-1)/2=R(其中N为事物的数量,R为关系量)。每个事物都是对“文脉“的表达,这种”文脉“可以是结构、象征、宗教……越有“文脉”的事物,表达越丰富、越体系化的东西,事物之间的关系越明确。我们可以看到,以前产品的成功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种“文脉”性的原因。如:“大众”车,20-30年代的口号是为人民的设计。后来,为纳粹所用,二战后又为另外一种方式所采用,60年代又有一种寓义……“甲壳虫”现在又出现了,这种出现、重复,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文脉”性或说是“寓义”性。?
美的重要性是其中的一个方向,怎么表达,主要考虑使用者的反应、需求与潜在要求。如:小说家要想成功,就要了解读者在小说中获得多少对“文脉”的反应。通过这些读者再去发现更新的“寓义”性的东西或“文脉”性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一种象征。如“可口可乐”它就具有这种“文脉”,它象征“青年一代”,象征一种新的消费阶层和群体。?
那么就设计师和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再就是整个社会和人的相对认识是美的形态更重要,还是人性化更重要,这是两种不同的答案。现代设计师的面前有一个键盘,上面有美感的、人机的、生产过程的……设计师如何调动这些元素来为自己的设计服务,这样就使得设计成为非常体系化的工作。这就涉及到设计师对“市场”的认识。“市场”有两种概念①、是指销售的市场。②、是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卖,而且,产品本身作为载体要交换。交换物体,交换思想,它具有一种交换功能。设计师两个都要认识。真正的“市场”不仅是销售的市场,还是一种具有内在功能的可进行交换和使用的“市场”。
5。本土文化是设计的基石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产品本土化设计符合不同民族需要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情感要求,是民族表现于不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识别的要求表现为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表现为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即不同的风俗习惯、起居饮食、喜庆节日、信仰祭把、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特点等等。民族认同表现为同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即在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生活中,感觉到大家都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这种心理。这种心理强烈而集中地体现在共同的的风俗习惯,情感需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本土化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本土化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 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 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是设计师的责任。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决定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我国的孔府家酒也是卖的产品文化,因为“家”在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消费者购买孔府家酒不仅仅是为了喝酒,更多的是表达对“家”的一种精神寄托。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联想我市不少工商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6。工业设计 创新能力 人文精神
创新能力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内容。随着相关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的深入,对创新能力生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法进行的研究,已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工业设计教育已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工业设计教学面对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新和进取精神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挑战的关口,进一步对创新能力的实质进行深层思考,仍然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思考涉及创新能力的构成,有效力的创新能力生成的外部与内部条件,创新能力的保持与发展等诸多方面。本文将思路集中于构成并支撑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要素上,论证创新能力生成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条件与根本动因。
一、人文精神是创新能力的一大支柱
工业设计意义上的创新能力是与设计创新的过程分不开的。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待工业设计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了多方面的能力:建立并更新设计思想与观念的能力;对影响创新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对创新逻辑的掌握能力和对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对技术因素的把握能力;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将设想实施与推进的能力。在从“无”到“有”的产品创造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在某种理念支配下完成的设计定位的工作,处于创新过程的上游,决定了创新的方向、高度和深度,简而言之,决定了创新的根本意义。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建立新思想与新观念的能力就成为创新能力链条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影响设计观念更新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如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经济形式的形成,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变化等等,而主观因素则是工业设计师站在工业设计的立场上,思考以上客观条件对工业设计创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并且以更高的视点和更开阔的视角来审视工业设计的创新轨迹,预见设计创新发展的走向,将工业设计的创新活动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同人类的愿望和理想联系起来,评估创新意向将会实践或是将会背离工业设计“以人为本”的初衷。在各种有价值的工业设计创新观的建立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工业设计师头脑中的职业意识和人文意识。对创新能力而言,自觉地从人文意义上研究设计创新,以强烈的人文意识指导完成创造活动全过程的能力就表现为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本身并不能替代创新能力,但它摧生了获得健康的和有生命力的创新能力的可能性,如果说创新能力的生成与发展也需要一个平台的话,人文精神则是搭建这个平台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
二、人文精神对工业设计创新的深远影响
如前所述,人文意识对于创新观,人文精神对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在方向上、层次上和持久性方面对创新活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文精神对于创新能力发挥的不可或缺性。
1.对创新方向的影响
以整体厨房的设计现象为例,随着“厨房革命”的兴起而迅速进入中国家庭的厨房产品及配套设施,以其良好的功能性设计、空间适应性设计和宜人的外观设计而受到普遍欢迎,其所代表的“现代厨房”――其实更应该说是“现代西餐厨房”的概念也几乎被人们全盘接受。但从无论是直接引进的还是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的各种款式的设计中,我们都很难看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习惯曾受到过产品设计师的特别关注,所以这类产品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更像是一种适合中国厨房空间的欧式厨柜创新设计,这当然使人感到一种缺憾。如果说这种现象是由于企业和经销商为抢占市场先机而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造成的一种结果,还容易使人理解话,那么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在进行该类课题的模拟设计中,也瞄准眼前市场而无暇顾及其它的现象,则显得比较反常。在登载于《设计新潮》上的由外教指导国内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完成的整体厨房设计方案中,不乏各种新颖的构思,如反映在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和活泼自由的形态设计上,但我们同样不能从中感受到学生们对所处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有多少观照。同时,从这些及其它一些学生作业中,还很少看到基于对水资源日益匮乏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在厨房设计中进行过诸如水的二次利用或防止水污染等方面的创新尝试。虽然不能由此肯定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但局部表现出的在方向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创新意图,和事倍功半的创新努力,已足以引起工业设计教育者的注意。它提醒我们忽视人文因素会使创新的意义变得可疑,同时说明,人文意识的加强可以使我们的视点更高,视域更大,判断力更强,使我们不至于在经历一阵莫明其妙的创新冲动之后,把创新目标锁定在一两点技术性的突破上,并乐而忘返。
回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话题上,我认为,人文精神可以在创新方向上提供实际的帮助。
2.对创新高度的影响
“苹果Power Mac G4”的出现,使很多从事过计算机造型设计的人和接触过这类课题的学生目瞪口呆,我们透过这个崭新的产品形象,看到了真正的工业设计创新是如何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技术面孔”与“人性面孔”的交流与对接的。设计者通过产品而表达出的对“人性化设计”新的诠释,对“人一机”关系的新境界――“物与心的和谐”的见解,把我们对创新价值的认识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使我们悟出,那些充斥于国内计算机市场的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造型设计,其实只能算是被困于一个特定层次上的“差别化设计”,并无创新可言。
工业设计的创新永无止境,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创新的价值随着每一次对人类需求认识的加深而得到彰显。人文意识的强弱影响着我们从什么层次上认识产品对于人的意义。针对上面的例子而言,则将决定着之后的计算机设计是在读懂优秀设计中隐含的设计哲学后,建立更高的目标,寻求新的突破,还是受困于创新思想的贫乏而不得不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继续进行可疑的“创新”。
3.创新能力恒久不衰的动因
工业设计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中的每一步跨跃,都对工业设计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工业设计要在变化中不停地寻找新的切入点。因此,创新能力就被要求成为一种非静态的、可持续保有并适时发展的能力。以关注人类文明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精神,是创新能力能够持久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动力。
受国内设计教育界关注并曾有大量国内在校生参加的每一次国际性的设计竞赛或工业设计竞赛,都可以看作是人文意义上的对设计思想的一次启迪,如以“编”为题的“第九届大阪国际设计竟赛”的宗旨是:根据不同事物的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在总体概念上进行编织、重组、改变和建立联系。要求参展者思考:为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今天的设计能做些什么?并进行其可能性的探索,提出新的提案。又如2000年“名古屋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的主题――通往希望之路:“希望对于人或在眼前,又或在未来”,“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描述人类的希望、愿望、期盼是如何交织成为通往未来的时空参量。”从这些对主题的阐释中,反映出了工业设计家将设计创新同人类渴望到达的领域联系起来的强烈的人文意识。这也就是永不停滞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的思想源泉与精神支撑。
三、对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思考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要”中,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这对新的工业设计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对于我们超越关于“艺术类”和“理工类”的争论,认清“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对能力构成的重要性与不可偏废性,寻找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规律并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观察国内的工业设计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在创新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育方面还存在有失衡的现象。其成因除了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外,还有实施难度上的差异。
在科学素养方面,一是由于课程设置中相应课程及课时量的增加,对加强该方面的教育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二是由于教育对象自身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该方面教育的顺利开展。作为被社会学家称为“新人类”或“新新人类”中一群的眼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享受着科技带来种种好处,和高新科技之间存在有天然的亲合性。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的实施则显得困难得多。这种教育要求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积累,在创新意愿的支配下,在不断地思考有关人的愿望、情感等问题的过程中,对各种线索进行抽象、归纳与整合,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新的思想状态。它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的培植与养育为出发点,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地、不间断地向学生的意识、悟性和思维习惯发起挑战。这项工作显然不能通过系统而合理的课程设置计划的实施而自然地完成,其质量与效果也不太可能由严谨的教学大纲来规范。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精神在专业教学中持续体现的过程。
四、实施具有人文精神实质的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在这里,一位日本工业设计教育家的教学案例会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总结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客座教授佐野•邦雄先生的历次讲学活动,其教学特色是十分明显的。使人印象最深的是,在课题设计的指导过程中,不急于使学生进入设计程序,而是引导学生先经历一个非设计的过程。如方法之一是规定学生完成一首命题短诗,并互相传看交流。在“秤”的课题设计中,学生通过写以“测”为题的短诗,表达了对“测”的行为和过程的多重意义上的理解,涉及面之广,出乎学生自己的预料。“测”的行为同心与心之间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等等诸多方面发生关连,“测”的内涵被无限扩展,并与人的某种愿望与需求联系在了一起。这很有可能使学生出其不意地进入到一个对于“秤”的新的认识层面。
孤立地看待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案例,也许会觉得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我同意佐野先生的观点:把一个一个的点连接起来,就能形成一条线。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能力培养的方向集中到引导学生探求产品创新的根本意义上,引导学生摆脱向工业设计学习工业设计,向创新设计学习设计创新的单一的能力获取模式,促使学生动用所有的知识贮备,对设计创新的相关性因素――尤其是人文因素进行广泛地、经常性地研究,在这种治学精神下,实现健全的、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设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之,在我们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的时候,人文精神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应当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能否完成其新的使命。大而言之,还关系到未来的中国工业设计能否结束跟从状态,踏上真正的创新路程。
7。设计人性化趋向
1.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社会绝大多数的生活水准来说,是随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渐次提升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除此以外别无奢求。而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就会对设计物产生更高的要求――包含了除实用之外的更多心理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欧洲18世纪工业革命之初,当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将大量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推向市场时,大多数人是欢呼雀跃的,尽管那些产品都粗制滥造、丑陋不堪,因为在当时的低水平生产力条件下,有是“聊胜于无”的。二战后的40―50年代是世界经济的恢复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工业设计便遵循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更少花哨和虚饰。经过60―70年代的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许多国家进入了丰裕社会时期,于是久压在人们心中的那份心理的、精神的欲求便“蠢蠢欲动”,再也按撩不住了。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变得更挑剔和苛刻,不仅是满足人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心理的需要。设计不仅要实用,而且要适用。不仅要适用,而且要在设计中赋予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因而80―90年代设计的人性化趋向的出现和渐成气候便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理。正如美国设计家普罗斯所说的“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
2. 人类需要阶梯化上升的内在要求
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要不断产生和满足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即多少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一定全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但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载体――设计物,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无庸置疑的。因而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经济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设计师产品的挑剔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对于设计理性化的反拨
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和倡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20世纪40―50年代逐渐成熟,并成为席卷全球、一统天下的国际主义风格,在70年代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在他的知名作品《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中愤怒地说:“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会三分之二的天际线。说的虽是建筑设计,但相同的情形同样发生在工业设计领域。现代主义设计以其高度统一、理性化的特征和冷漠的面孔征服了全世界,在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受到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新一代消费者的批评、指责和发难。1972年美国“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的被炸毁即是证明。这个由日本设计家山崎实设计,建于1954年的供低收入家庭居住的住宅区,采用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方式,以混凝土、钢筋和玻璃为材料,只强调功能而缺少装饰,外观设计工整有致,冷漠而毫无情感,如同监狱一般,完工以后即使低收入的穷人也不愿迁入这样冰冷而缺乏人情昧的住宅区。从50―70年代,其居住率还不到1/3,市政府只好在1972年将其全部炸毁,以腾出地方重建新建筑。这一事件给了追求冷漠、理性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以当头棒喝。作为对过分理性化设计的反拨,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强调装饰和人性化的设计便应运而生,不断调起消费者的胃口,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德国的著名设计师兰姆斯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领袖人物,曾在50―60年代设计出一系列高度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而冷漠的经典德国产品而著称于世。然而兰姆斯在80年代即开始受到冲击。以德国西柏林为中心的设计家组成的“新德国设计”流派就公开反对以兰姆斯为代表的正统德国设计,强调设计的生动的、人性化的特点。其精神领袖克里斯提安•邦格拉博(Christian Borngraber)公开宣称:“我反对的不是兰姆斯,而是那种说德国设计必须象兰姆斯的刻板教条”,对沉闷的、冷漠的、理性的德国设计发起强烈攻击,反映了对极端理性主义设计的厌恶情绪。一方面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消费口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一方面是过于刻板、冷峻、理性的千篇一律的设计面孔,其结果必然是选择变化、突破――由理性化走向感性化,由非人性化走向人性化的物极必反,矫枉过正,80―90年代的这种对理性化的反拨也实在是情理中事。
8。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激烈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人类技术与文化融汇结晶的工业设计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与此相适应,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工业设计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自从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图形显示器。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瑟兰(Ivan Sutnerland)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论证了计算机交互式图形技术的一系列原理和机制,正式提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从而奠定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开辟了广泛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在硬件及软件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也因其快捷、高效、准确、精密和便于储存、交流和修改的优势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的各个领域,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工业设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用计算机来绘制各种设计图,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替代油泥模型,或者用虚拟现实来进行产品的仿真演示等。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具有更高的整体意识和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效果图表现。
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的格局,新兴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开始取代钢铁、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力军,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苹果、IBM、惠普、美国在线、亚马逊、思科等IT业的巨头如日中天。以此为契机,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开始了战略性的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将高新技术商品化、人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开创了工业设计发展的新纪元。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在这方面工作是最具代表性的,成了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旗舰。
苹果电脑公司1976年创建于美国硅谷,1979年即跻身于《财富》前100名大公司之列。苹果首创了个人计算机,在现代计算机发展中树立起了众多的里程碑,特别是在工业设计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苹果不但在世界上最先推出了塑料机壳的一体化个人计算机,倡导图形用户界面和应用鼠标,而且采用连贯的工业设计语言不断推出令人耳目一新计算机,如著名的苹果II型机、Mac系列机、牛顿掌上电脑、Powerbook笔记本电脑等这些努力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看法和使用方式,计算机成了一种非常人机的工具,使日常工作变得更加友善和人性化。由于苹果一开始就密切关注每个产品的细节,并在后来的一系列产品中始终如一地关注设计,从而成了有史以来最有创意的设计组织。
苹果电脑公司的成功有赖于其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乔布斯深切了解产品必须具有普通大众能理解和欣赏的特质。对高科技产品而言,产品的技术性能和指标与其外观和个性同样重要。因此苹果公司在努力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工业设计,一方面邀请世界级的设计公司为其提供设计服务,另一方面又组织起了自己的高水平的工业设计部,从而确保了公司无可匹敌的设计质量。在苹果公司,优秀的设计是企业的一项战略,而不仅是美学的抉择。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一致性,苹果公司开发了自己的系统软件,这在计算机生产厂家中是决无仅有的。苹果软件的图形界面、移动光标、拖动操作、下拉式菜单等早已成了业界标准。
1998年苹果推出了全新的iMac电脑,再次在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的浪潮,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iMac秉承苹果电脑人性化设计的宗旨,采用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大大方便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用户,打消了他们对技术的恐惧感。从外型上看,iMac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又略带童趣,色彩则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完全打破了先前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高技术、高情趣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iMac的基础上,苹果又相继推出了ibook笔记本电脑和G3、G4专业型电脑,对IT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工业设计在信息对代的巨大能量,因而更加注意产品的创意。毫不夸张地说,iMac将带来计算机设计的文艺复兴。
iMac设计的灵魂是苹果公司工业设计部主任乔纳森•伊维(Jonathan Ive, 1967-)。伊维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在纽卡斯尔大学学习工业设计,1991年进入苹果公司。他在苹果公司的第一个项目牛顿掌上电脑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杂志的优秀产品设计奖,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96年初,伊维担任苹果工业设计部主任,当时苹果正值最艰难的时期,工业设计部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伊维不负众望,工业设计部很快推出了一款学生用的便携式电脑eMate,外壳采用半透明的塑料,造型酷似书包。eMate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预示着iMac的问世。在设计iMac的过程中,伊维力图回归苹果的传统,即创造独特的产品而不是模仿。伊维说,多年来,苹果一直在试图摆脱既有的计算机标准模式,有了iMac,苹果再次树立了自己的个性。伊维强调设计师一定要富有激情,他认为激情是很神密的,太多的激情可能会带来麻烦,但激情会丰富我们的心灵并有助于有效的交流。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视用户的需要,他说,我们不能还没弄清用户是谁就开始设计,我们应该清楚用户在哪里,他们需要些什么?在谈到iMac的设计时,他说:"我想让iMac是这样一种设计,用户不会害怕它,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元素,能与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元素"。iMac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苹果公司以外,其他一些计算机公司也十分注重工业设计来提升自己产品的品质和树立企业形象,IBM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BM是美国最早引进工业设计的大公司之一,在著名设计师诺伊斯的指导下,IBM创造了蓝色巨人的形象。但是,从80年代起,IBM的工业设计开始走下坡路,优秀的设计越来越少,品牌形象趋于模糊,这也反映了企业在经营上的不景气,创新精神逐渐消失。到了80年代末,IBM已与竞争者无多大的差异,融汇在"乳白色"的海洋之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IBM的高层决定回归到设计计划的根本---以消费者导向的质量、亲近感和创新精神来反映IBM的个性。通过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努力,IBM终于以"Think Pad"笔记本的设计为突破,实现了IBM品牌的再生,塑了一种当代、革新和亲近的形象。美国微软公司虽然是一家以软件开发为主的公司,但也十分重视工业设计,该公司为儿童开发的"方便球"(easyball)鼠标器试图将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更加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童趣,方便儿童操作。该产品曾荣获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
台湾的计算机生产厂家宏基也由于在工业设计上的投资而由一家知名度不高的厂家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大公司。1995年初,宏基预见到了家用PC的市场不断扩大,决定专注于家用PC市场,于是委托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Frogdesign)创造一种崭新的产品系列。设计人员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将文化、热情与刺激融为一体,使个人计算机真正具有个性。其结果是一种介于家用电器与计算机之间的全新产品----Aspire,这咱产品易于使用,适合于家庭环境,并且有全新的外观。产品造型以图弧为特征,通风孔为随机分布,大小不等的圆孔,就好象切开的瑞士奶酪。Aspire采用蓝色机身,而不是传统的乳白色。这一独特的设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市场反应大大超乎预料,并获得了1996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的计算机类金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计算机已从实验室中的高精尖设备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一件家用产品,其外观造型也由严谨、理性的高科技风格转向更为自由和丰富多彩形式。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工业设计任重道远。
美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更使美国社会全面迈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全新时代。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美国工业设计从20世纪80年末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以罗维为代表的美国设计先驱先后辞世,尽管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公司有些依然存在,但这些大师的位置被一批新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所取代。这些新型的设计事务所无论在知识结构、服务领域还是设计手段上都与传统的明显事务所大不相同,由于它们紧紧把握住了信息时代的脉博,设计业务迅速扩展,在工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美国工业新一代的英雄。这些新型的设计咨询公司不再以著名的设计师为招牌,而是以带有"设计"字眼的名称来命名,强调了设计是一项团队活动而不是个人的工作,例如纽约的Smart Design、芝加哥的Design Logic加州的Lunar Design等。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公司的负责人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欧洲移民,而著名的Forgdesign原本就是一家德国公司,这些新一代的设计师把更多的欧洲观念带到了美国,从而将美国先进的技术与欧洲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美国设计在信息时代又有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这种情形在加州,特别是硅谷尤其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欧洲人定居于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此地的新兴高技术产业与先前机器年代的美国设计前辈没有多少联系。在这里,不少新型的设计公司一直在为苹果等高技术公司服务。
与传统的工业设计事务所以提供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为主不同,新型的设计公司能够向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它们不仅能提供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工程设计,也能提供市场研究、消费者调查、人机学研究、公关策划甚至企业网站设计与维护等诸方面的服务,并具有全球性活动的能力。事实上,一些新型设计公司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性的服务网络,以应付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工业设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企业管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来设在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削减,转而采用社会合作的方式,既减少开支,也能更广泛地寻求社会上专业资源的合作。此外,许多企业把设计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经营品质,激发创造性的战略性管理手段,而不只将设计局限于单个产品的开发活动,从而大大地扩大了工业设计的应用范围。由于企业对设计提出了更广泛的需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成不仅限于设计人员,而是多专业人员的合作。另外,设计公司的设计手段也因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SGI(Silicon Graphic)图形工作站和Alias、Pro-Designer等设计软件使工业设计更加灵活、快捷,工业设计本身也因此而高科技化了。
美国工业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的另一重大变化是高技术产品,包括计算机、现代办公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成了工业设计的主要领域。工业设计在使高科技人性化,商品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是设计师们的努力,先前令人望而生畏的高技术成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伙伴。
总部设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奇巴(ZIBA)设计公司被认为是国际最佳的设计公司之一。奇巴的设计理念是以简洁取胜,并强调产品的人机特性,因此公司的产品设计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上帝就在细节之中"。同时,奇巴也追求设计的趣味与和谐,通过色彩、造型、细节和平面设计使产品亲切宜人和幽默可爱,达到雅俗共赏。奇巴公司近年来与微软、惠普、富士通、英特尔等公司合作,设计了许多优秀产品,其中该公司为微软开发的"自然"曲线键盘因其使用方便,人机界面舒适,造型新颖独特而受到用户欢迎。奇巴公司还设计了大量高技术的医疗设备,这类产品的设计多采用简洁明快的体块造型以方便操作和清洁,并力图使先前复杂而且令人畏惧的医疗过程变得简单而轻松。奇巴设计的血液透析机用简洁明了的触摸屏取代了先前复杂的控制键和开关,并安装了自动控制软件,使医务人员能方便自如地操作,另外,由于采用了模块式的设计,还可以方便地拆装,有利于提供现场服务。
IDEO设计公司也是国际领先的设计公司之一,共有员工320人,1998年的设计费收入达3千万美元。该公司的产品设计十分强调人机互动关系,使人们能以自然、方便的方式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方式可以是视觉、触觉的、听觉的,也可以是味觉的,甚至可以是嗅觉的,因而使人机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互动设计是由硬件与软件的综合而形成的,代表着信息时代产品发展的趋势。IDEO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除了前述的设计公司以外,帕罗. 阿尔托(Palo Alto)设计公司、费奇(Fitch)设计公司等在IT业产品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帕罗. 阿尔托公司为金字塔技术公司设计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外观造型反映了该系统的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均可叠加并可热插,而不必停机。费奇公司为松下公司设计了一款多功能的家用通讯装置,以探索未来产品的设计方向。由于该装置集10种功能为一体,设计师尽量化繁为简,根据不同功能的使用频率将其分为两个"层"来分别组合,巧妙地解决了难题。为了探索未来的个人资讯装置设计,费奇提出了一款名为数码MoCCA 的微型个人电脑概念,在这款小巧灵活的电脑装置采用语音为交互媒介,具备语音邮件、可视会议、诊断、导航系统等多种功能,可以佩带、手持或桌上使用。该设计获得了1998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金奖。
欧洲及日本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从总体来说,美国的信息技术比欧洲要先进,但在某些领域,如数字通讯技术方面,欧洲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工业设计而言,欧洲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欧洲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使设计师们在信息时代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高技术以一种充满人文和艺术情调,有时甚至是令人激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欧洲在从美国输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向美国输出优秀的工业设计。正如20世纪40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深刻影响了美国的设计界一样,今天的欧洲设计也在美国设计界,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设计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际设计界最负盛名的欧洲设计公司当数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国际设计公司,青蛙设计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风格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产品。公司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包括AEG、苹果、柯达、索尼、奥林巴斯、AT&T等跨国公司。青蛙公司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家具、交通工具、玩具、家用电器、展览、广告等,但90年代以来该公司最重要的领域是计算机及相关的电子产品,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青蛙的美国事务所成了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设计最有影响的设计机构。
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于1969年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便是青蛙设计公司的前身。艾斯林格先在斯图加特大学学习电子工程,后来在另一所大学专攻工业设计。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完满地将技术与美学结合在一起。1982年,艾斯林格为维佳(Wega )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另外,青蛙(Forg)一词恰好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的缩写,也许这并非偶然。青蛙设计也与布劳恩的设计一样,成了德国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杰出代表。
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甚至嬉戏般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青蛙的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Form follows emotion),因此许多青蛙的设计都有一种欢快、幽默的情调,令人忍俊不已。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器,看上去就好象一只真老鼠,灰谐有趣,逗人喜爱,让小孩有一种亲切感。
艾斯林格认为,50年代是生产的年代,60年代是研发的年代,7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年代,80年代是金融的时代,而90年代则是综合的时代。因此,青蛙的内部和外部结构都作了调整,使原先传统上各自独立的领域的专家协同工作,目标是创造最具综合性的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采用了综合性的战略设计过程,在开发过程的各种阶段,企业形象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三个部门通力合作。这一过程包括深入了解产品的使用环境、用户需求、市场机遇,充分考虑产品各方面在生产工艺上的可行性等,以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高质量。此外,还必须将产品设计与企业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统一起来,使传达给用户的信息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青蛙的设计原则是跨越技术与美学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实用性来定义产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由于青蛙的设计师们能应付任何前所未有的设计挑战,从事各种不同的设计项目,大大提升了工业设计职业的社会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业设计师是产业界最基本的重要成员以及当代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的封面,这是自罗维1947年作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对青蛙设计公司来说,设计的成功既取决于设计师,也取决于业主。"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找到合适的业主更重要的了"。相互尊重、高度的责任心以及相互间的真正需求却是极为重要的,而这正是青蛙公司与众多国际性公司合作成功的基础。
青蛙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始于1982年,当年青蛙公司在美国加州坎贝尔(Campbell)设立了事务所。1986年又在东京设立事务所,开拓亚洲业务。青蛙美国事务所为许多高科技公司提供设计服务,在设计中特别重视机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青蛙是苹果公司长期的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地用户友好"的计算机,通过采用简洁的造型、微妙的色彩以及简化了的操作系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为苹果设计的苹果II型计算机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被称为"年度最佳设计"。从此以后,青蛙公司几乎与美国所有重要的高科技公司都有成功的合作,其设计被广为展览、出版,并成了荣获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品最多的设计公司之一。和其他类似乎公司相比,青蛙设计公司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而能洞察和预测新的技术、新的社会动向和新的商机。正因为如此,青蛙设计能成功地诠释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意义。
欧洲的一些大型电气公司非常关注新兴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和AEG公司都在这方面成就不凡。为了探索数字化办公环境的特点,飞利浦与奥利维蒂两家公司的设计部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的未来产品概念,并公开向用户、传媒、有关专家及普通大众展出,以求得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它们设计的名为"魔毯"的电脑,采用了柔软而可折叠的桌面,铺开后可提供多媒体的办公环境。飞利浦公司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家庭数字化设备,使科技与居家生活融为一体。飞利浦的新产品Solace是一种可以远程连接家庭的网络,以检查家中正在进行的活动和住宅电话的便携式设备,其外观酷似一只皮夹。该公司设计的一个厨房用因特网接口则借用了一个传统的切菜板造型,这一概念产品用语音或触摸启动,在定购了食物后可下载相应的烹饪方法,并显示在屏幕上。
瑞典的爱立信和芬兰的诺基亚是两家在高科技人性化方面颇有建树的通信技术公司,它们将北欧设计独有的简洁、实用和自然的特点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众多充满人情味和个性的产品。诺基亚公司以"科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率先推出了弧面机体滑盖通话设计,满足了使用者握机更舒适的需要。1998年,诺基亚极具特色5110"随心换"手机 ,为追求个性化的现代人提供了多种色彩的外壳,可以方便迅速地随时换装,使高精尖的技术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与五彩的iMac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日本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在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如CPU芯片,系统软件、网络技术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但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日本有其独特的优势,就是通过诱人的外观、精心设计的细部、相对低廉的价格来赢得大众市场。日本生产的数码像机、电子游戏机、彩色打印机、液晶显示器等在国际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信息时代,日本传统设计中小、巧、轻、薄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了日本高科技产品的重要特色。在这方面,索尼公司依然是引导潮流。美国《大众科学》评出的1999年全球最佳科技成果100项中,索尼公司的产品占了5项,是入选产品最多的公司,这些产品都体现了索尼公司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消费商品的超凡能力。索尼的产品以精巧雅致著称,无论是台电脑,还是笔记本电脑,都异常轻薄。索尼公司的Picture Book 微型笔记本电脑不仅是一部不足一千克功能强大的电脑,而且是首部带数字像机的笔记本电脑,并能快速发送电子函件。索尼公司十分擅长应用高技术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Palystation游戏机获得了堪与"随身听" 媲美的巨大成功。索尼设计的数字像框和讨人喜欢的机器狗Aibo也大受欢迎。
9。未来设计
未来设计将怎样发展变化?未来设计的目的将是什么?未来设计评价的标准将如何变化?未来设计对人类的发展将意味着什么?在现代设计塑造了一个“人为世界”,而“人为世界”正从许多方面畸形的塑造人类自身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人类精心设计的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在人类陶醉其辉煌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和负荷,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而破坏的进一步恶化已不可避免。这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公认。唯一我们能做的,只是希望将这些破坏的进一步恶化,能在我们清醒的意识下发生和减缓。而不使这些破坏的进一步恶化变成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这将使人类逃离绝境,使人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敏感,更加人性,更加道德。
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使我们开始怀疑现代设计伦理的正确性。现代设计一味地、盲目地求新、求异、求变化,最大限度的刺激消费,是现代工业“文明”悲剧的根源。未来的设计应该有新的伦理规范,从而避免和减缓这些悲剧的发生。未来设计将建立在人类广义的生存之道上。设计的重点将是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减缓环境恶化的速度,降低消耗、满足人类生活需求而不是欲望,提高人类精神生活质量。
我认为,未来设计首先要考虑下列问题:产品能否从长期意义上改善人类生存空间和环境。能否有助于维护全球性生态平衡及品质。是否能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过剩生产。因此,展望未来,设计文明将优化现代工业“文明”,“少而优/Less but better”将是设计艺术的新的伦理规范和哲学思想。
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无论你承认与否,几乎成了现代设计唯一的评判标准和伦理规范。这正是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调的根源。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和倡导合理消费的美学观念,形成新的设计评判标准和伦理规范。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平衡生态。
当然,新的观念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不能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种时髦的论调。而应赋予实践,落实到具体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只有这样,新观念才有意义。
例如,用新的观念来看待“耐用品循环利用”问题,就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利用”不能仅停留在材料的回收利用上。应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假设,耐用品不再象现在这样被全权销售,产权仍归生产厂家,消费者只购买商品的使用权和维修权。当产品使用后,将回到工厂翻新,维修保养,再回到市场,再次被使用,直至报废,然后用于材料回收再利用。这样就安庆改变了人类对耐用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亦改变了设计师对耐用品的设计重点。把刺激消费(资源滥用)的旧观念引向合理消费(资源耐用)的新观念。要实现这一改变,将是未来每一个设计师,设计教育界,设计团体及生产厂家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的产品设计还停留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系统设计上,从未来角度来看,这是孤立的,表象的,静止的,狭义的。未来的产品设计将着眼于产品相关环境的设计上,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当然,要设计师们和企业家们立即改变观念,设计生产出符合未来标准的产品决非易事。这将面临太多太多的难点。特别是在当今刺激消费,市场经济的大形势笼罩着整个世界,要做一点真正有利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好的设计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不过,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有良知的人。从每天用的各类产品,到自认摩登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必要的?人类制造了太多太多垃圾,宁人迷惑,压抑,不安。因此,变是必然。“合理消费”,“道德经济”是未来人类自救的方向。
未来设计和工业的职责有其伦理性和道德性。好的设计,好的工业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
我们要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观念把设计看成是舞台灯光。设计只是为了创造瞬间的吸引力。不择手段的迎合它的目标观众。不管它有没有长远的好的互动,都可以称为好的设计。因为,从传统的观念来看,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设计没有永恒的色彩。在这个保护伞下,产生了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新奇,使得对表象美感的追求高于了内在美感的追求。回顾设计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刻意为新而新,为异而异的设计很少有好的新设计。相反,不求新不求异,只求做的更好的设计,往往都是好的新设计。这里面有个哲学道理,外在的新来源于内在的美。
不过,许多人依然相信,未来的设计不会有本质的变化,设计的中心依然是用短期行为的设计迎合人类的各种欲望,无需关心后果。他们认为设计造成的危害是微乎其微。明天的科技完全能够解决现代文明造成的一切的破坏。这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观点,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凡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一族。这是因为现代教育的局限性还是学人的傲慢和偏见。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从不以高贵或阳春白雪自居,从不应有偏见。而应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勇于批判的,高瞻远瞩的态度。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学会能够敏锐地意识到什么是错误,什么应该发生,什么不应该发生。
学人作出的决定应来源于客观事实。来源于对人类乃至世界宏观的领悟。而不能只停留在某些幻想中,偏见中,盲目地满足人类短期欲望。如果学人们,特别是设计师(未来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文明将向前推进一大步。
要改变人类长期形成的设计或造物的伦理道德观念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如果能从人类思维方式上加以改善,这将是非常可喜的成就了。设计正是处在思维的最前沿,因此,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未来的设计思维方式。
未来需要真正诚实的设计,优秀的设计,这些设计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全球意识,降低物性技术的控制力,增强人性技术的控制力之上。使人类进入真正有序的主宰地位,而不是现在自认为主宰的被主宰的被动地位。
未来的设计是对设计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从设计师到大众逐步推广,通过诚实的,优秀的设计构筑人类长期的,高质量的未来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及环境。
德国设计委员会主席Dieter Rams 明确提出,德国设计委员会的宗旨是:本着全人类的原则,努力影响政界、商界接纳“设计对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类今天漫不经心的设计,将是人类明天极具破坏性的灾难。一次性的快餐盒,制冷用的氟利昂、碱性干电池、汽车噪音及尾气、通讯设备的电磁波、人造板中的甲醛、产品的过剩生产、传媒无情侵犯、工业废料、核废料等等,举不胜举。
因而,未来的设计必须是吸取过去的教训,综合考虑全球性的工业需求,媒体需求,人类的高质量生活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欲望),达到最大限度地使用人类有限资源和能源的目的。
中国和世界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正面临着工业现代化和信息现代化并进的复合时代。因而,面临太多太多新的领域和问题。但我们有发达国家在发展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训作为起点。应该能做得更好,更理智,更客观,平衡好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平衡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生产,重复性的投资,节省材料,节省资金,节省时间。中国将有可能在未来设计中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未来的竞争中,重点一定是在提倡发展新技术、新科学方面,同时也在发展普及、保护和延用生态环境的理论方面。而设计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大有作为。但未来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全球性的有效的,共同的设计伦理道德规范和设计政策。这是未来人类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常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地球村,交流更多,互动更多,更具宏观统一性。
在未来,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着“质”的增长,已不再是“量”的增长,不再是铺张浪费,破坏资源,增加负荷。设计的质量将是产品总体质量的关键。设计师及设计工程师应把自己的作品完全容入工业文明新概念的研究中,将对产品总体质量负责。
在未来,产品求新,求变化是必然的,但它不应来源于市场,而应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新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新的产品哲学思想“少而优”。我认为,实现“少而优”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首先是人类本身,其次是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目前在世界许多地区和部分城市人群中已引起了关注。
未来需要的是智慧的科技和智慧的设计。而现代工业生产象脱缰的野马,裂性大发。象晚期的癌变,超速增长。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垃圾。给我们这个本来就不大的空间和环境不断增加负荷。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我们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呼唤未来设计,我们呼唤工业文明的新概念。
标签:工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