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坚持总会有回报,摄影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昆虫摄影更是这样。
螳螂在花丛中捕到了一只大个儿的食蚜蝇,三两口就吃掉了大半部分。猎物的味道很快就吸引来了一群贪婪的小蝇,它们围着螳螂不停地飞舞,一有机会就冲上去享受着不劳而获的大餐,甚至还有的家伙落到螳螂的嘴边去舔食汁液。面对这群讨厌的侵略者,威武的螳螂毫无办法。大光圈几乎把螳螂的身体虚掉,突出了螳螂的眼神和捕捉足上紧紧夹住的猎物。由于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尽量选择竖构图使螳螂充满整个画面,让主体更加鲜明。
螳螂
一张好的昆虫生态照片首先应该是一张生动的照片。我们平常看到很多普通的昆虫,其实都可以拍出很好的画面。很多人认为好的照片,要么是血淋淋的绞杀场面,要么是很稀有的种类,而我觉得一张生态照片是否生动才是至关重要的。
昆虫在它们的小小世界里自顾自地完成短暂的生命历程:或是幸福快乐地追求配偶;或是剑拔弩张地准备捕猎;或是大口咀嚼着美味的食物。所有这些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真实且很是平常。然而,只要怀着对昆虫本身的喜爱,对了解它们的生活充满热情,我们就能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昆虫们平常却又精彩、真实而不乏生动的瞬间,才能用自己的照片赋予昆虫以“个性”!
关于昆虫摄影的一点点善意提示: 在拍摄过程中,不管我们多么地小心,其实都多多少少地打扰了昆虫们的生活。牧蚜蚁加快了慌乱的脚步、小甲虫把足一缩就掉到了草丛中、舟蛾幼虫不停地晃动着倒悬的身体、叶蝉飞快地闪到了叶子背面、螳螂举起捕捉足,眼睛死死的盯着你……还有一些拟态高手,对自己的伪装充满信心,比如螽斯或是一些尺蠖蛾的幼虫,即使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只要不碰到它们,它们就会一直保持原有的姿态,一动不动,你觉得它不怕你,你没有打扰它,其实不然,刚才它们还在大口大口地咀嚼着嫩叶或是惬意地清洁身体,因为你的到来,这一切都停止了。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带给它们的压力和恐慌。我一般会小心翼翼地接近它们,拍摄对象闪躲一两次后我就会考虑放弃拍摄。其实说到底,在大自然中找寻的我们,不可能对生态没有任何影响,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适度。
拍摄昆虫需要近摄,就拍照而言。这和其他特写摄影没什么两样。但昆虫好动.如何对付这一习性。就成了拍摄昆虫的特点。
要拍摄微小的昆虫特写照片,必须把镜头靠近被摄体,而越靠近,景深就越小,有时小到只有几毫米。
以1/3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一般照片,手颤动问题并不大,甚至还用不着担心景物的微小移动,但近摄昆虫时,被摄体那怕移动一毫米,影像也几乎移动一毫米,致使画面模糊不堪。
掌握昆虫的生态规律
想拍摄一种昆虫就得了解它的生态规律,如产卵,孵化、成虫等的季节、住所、觅食、交配等的情况,才能少费劲地找到它,对付它。
几乎所有的昆虫都遇险就逃,难于接近。不接近又不能拍摄。因此,如何接近它就成了一项重要技术。首先,摄影者的衣服颜色要暗一些,避免白色、黄色,这些明亮的颜色容易被昆虫发觉。当你发现拍摄的对象,也不要匆匆忙忙接近它,而应先调好光圈、快门速度等,做好拍摄的必要准备。如果在接近它以后才做这些动作,昆虫很快就会觉得“危险”临头而飞跑。相机准备好了就确定拍摄的位置,然后直向目标走去。注意低着身,把相机持在眼睛附近,并注视着昆虫的动静。如果你是背着太阳,要注意避免你的身影投在虫身上,虫往往就在这一刹那飞掉。
即使你想用整个画面拍摄特写镜头,也应在未完全靠近之前就先拍一张,以免让它跑掉而一无所获。
防止相机扬动的办法
用于拍摄昆虫的镜头,长焦镜头比标准镜头好,因为拍摄距离可以远一些。但拍摄昆虫时,往往地形不允许使用三脚架,迫使你必须手持拍摄,使用那么重的长焦镜头容易额动,需要注意。
防止颤动主要从支撑相机考虑,可根据地形采取各种方式。无法放下三脚架时,可以只使用单脚支撑,按快门时,用力压下脚架就会稳一些。 1/30少的慢速快门也可以避免手颤动。在地上用双肘撑他作两脚架,利用树干作手靠等,都是防止手抖的有效方法。
以自然光拍摄的实际操作
要拍摄蝴蝶、蜻蜒这一类在明亮地方活动的昆虫,最好用自然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气氛自然,色调柔和。在宽阔的野外追赶着拍摄,总是手持相机而不好使用三脚架,心情又紧张,特别要注意手的颤动、焦点失调等问题。一般地说,快门速度不能慢于1/250秒,光圈用8或11较好,要使背景模糊当另一回事。如果使用F8、1/250秒、ISO100的胶卷,只能在中午最明亮的时分拍摄,因此使用1SO200或更高感光度的胶卷为好。
顺光与逆光
花草树叶在中午太阳直射时观看不如在阳光斜照的情况观看优美,特别是在逆光看时呈现一种半透明的色彩,显得格外美丽,有些蝴蝶也是这样,要拍摄这样的照片,需要注意曝光问题。一如果想让昆虫占满整个画面,对着昆虫本身来决定曝光量,不会有什么问题。假使要昆虫只占画面的一小部分,对着暗黑的昆虫来决定曝光量,背景便成了曝光过度,而对着背景来决定,则昆虫部分曝光不足。解决的办法是用反光板适当地照射昆虫的黑暗部分,既简单又能取得好效果。